1. 固定证据,阻断传播链
发现被诬陷后,应立即通过合法手段固定证据:
电子证据:保存诬陷言论的原始载体,如社交媒体截图、短信记录等,并通过公证或区块链存证增强证明力;
视听资料:调取事发地监控录像,或通过手机录制现场环境,记录诬陷者言行;
证人证言:寻找目击者出具书面证词,或通过录音记录其陈述。
2. 理性沟通,要求停止侵权
若诬陷行为未造成广泛传播,可优先与对方沟通,要求其删除诬陷内容并公开道歉。沟通时需全程录音,保留书面沟通记录(如微信、邮件),以备后续维权。
3. 行政投诉,启动法律程序
若诬陷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该条款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或公然侮辱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公安机关立案后,将通过技术手段核查证据真实性,并依法作出处罚。
4. 民事诉讼,主张名誉权保护
若诬陷行为导致社会评价降低,可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责任。赔偿范围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公证费、律师费等合理支出。
5. 刑事自诉,追究诽谤罪责任
若诬陷行为情节严重,如多次散布谣言、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或自杀等后果,可依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提起刑事自诉。该条款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诬陷他人可能涉嫌诬告陷害罪。
构成此罪,根据《刑法》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认定诬告陷害罪需满足主观上具有故意,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客观上实施了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行为,且情节严重等条件。比如无中生有编造他人犯罪事实并向公安机关等告发。
一旦被认定构成诬告陷害罪,诬陷者不仅要面临刑事处罚,还需承担对被诬陷者造成的民事赔偿责任,如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精神损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