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一个国家机关的运行,需要发多少工资、办公楼需要花多少钱?这些疑问,从各部门预决算可以得到一些答案。昨日,多个国家部委公布2011年决算和2012年预算,以及行政经费、“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截至昨日19时,92个中央部门在其网站公开了上述数据。
这是中央部门继去年首度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之后,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并首次分部门公开行政经费。
公开时间
超90个部门一天内公开
与去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持续时间较长不同,今年各中央部门在19日当天“爆发式”集中亮相。截至昨日19时,已有92家部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了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
按照有关规定,今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1年中央决算后,财政部要在20日内批复中央部门决算,中央部门收到财政部批复后陆续向社会公开决算。
公开内容
公布信息更加详细
与往年格式不统一、内容庞杂、各自为政所不同,今年各个部门基本统一了格式。除了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表格也由2张增加到6张。
2011年部门决算表的6个表格,包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决算总表、公共预算收入决算表、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决算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决算表。同时,各部门公开内容还列出了目录,以及2011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名词解释等。
从公布内容看,比去年详细不少。以“三公”经费为例,绝大多数部门都列出了出国的团数、人次;公车保有和新购买的数量以及价格;公务接待大致包含的内容等。
行政经费
多个部门经费破亿元
今年,备受关注的行政经费首次公开。不过仅仅公布了总数,并未单列职工工资、会议费、办公费等单独事项的费用。
从不完全统计数据看,多个部门行政经费破亿元。从行政经费占决算总额的比重看,从不到1%至60%。比如,海关总署行政经费达到近87亿元,占2011年决算总额的42.7%;国家信访局行政经费支出额达到7582万元,占2011年决算总额的59.28%。占比较低的如科技部,行政经费支出额1.05亿元,占决算总额的0.35%。
国税总局三公开销暂居首位 公车费用超过13亿
从昨日公布的情况来看,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农业部、体育总局、中国银监会等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超过了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国税总局昨天深夜才在官方网站上挂出决算,其2011年三公经费支出达到20.38亿元,成为截至目前公布部门决算的中央部委中开销最大的,其中公车费用就高达13.7亿元。至2011年底,国税系统共有执法执勤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保有量49850辆。【详细】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经费不足公车消费1/13
中国地震局19日在中央单位中首个以决算书形式公开2011年度部门决算,其“三公经费”、行政经费情况同时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地震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5770.37万元,全年支出5607.43万元。
在中国地震局“三公经费”中,因公出国(境)支出决算639.74万元,占11.41%;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3562.93万元,占63.54%;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1404.76万元,占25.05%。
据报道,去年年底,中国地震局公布了一年经费细则:地震预报预测270万元,震情跟踪1700万元,地震信息传输及管理5012万元,住房公积金7166万元,购房补贴8678万元,行政运行1.8亿元,机构运行2.1亿元。【详细】
■ 数据
国家电监会
每辆公车运行费13.35万元
2011年车辆购置费支出127.13万元。其中,报废处置并更新公车一辆,边远地区派出机构购置专项业务用车一辆。
车辆运行费支出841.34万元。电监会系统一般公务用车及专项业务用车共63辆。主要用于一般公务及电力监管专项业务检查。每辆公车运行费为13.35万元。
中国地震局
公众可免费获纸质决算书
除个别部门外,今年多数部门公布信息比较详细。其中,中国地震局更是首次以决算书形式,公开2011年度部门决算,并称将此献给每一位纳税人。公众只要填取姓名和地址等信息后,就可免费获得纸质的决算书。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去年出国经费占三公7成
2011年社保基金会“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数为650.53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475万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73.02%。
2011年共执行因公出国(境)团组50起、119人次。其中,部级领导参加相关国际会议、访问国外机构7个团组、39人次,司局级、处级及以下人员对国外机构进行访问考察、尽职调查、参加国际研讨会、业务培训、路演等43个团组、80人次。
国家能源局
“三公经费”88%用于出国
国家能源局披露的2011年决算显示,去年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668.53万元,占“三公经费”支出的88.52%。国家能源局披露,去年因公出国(境)团组81个、232人次。比如,第三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等近40个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