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敲诈勒索与抢劫有何区别?

大律师网 2024-06-27    人已阅读
导读:敲诈勒索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实施恐吓、威胁或要挟的方法,非法占用被害人公私财物,从而构成犯罪的行为。恐吓、威胁或要挟的内容可能涉及被害人的身体、名誉、财产或者其亲友的安全等。那么敲诈勒索与抢劫有何区别?大律师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接下来就让大律师网法务带您了解一点相关知识吧。

敲诈勒索与抢劫有何区别?

  敲诈勒索与抢劫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归纳:

  1、行为方式:抢劫:行为人对被害人当面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立即交出财物或立即将财物抢走。抢劫行为是当面实施的,且暴力程度通常较高,足以抑制被害人反抗。 敲诈勒索:既可以当面实施,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短信等形式实施。其威胁内容可以是以暴力相威胁,但大多是以揭发隐私、毁坏财物、损害名誉等实施精神强制,要挟被害人交出财物。敲诈勒索的暴力程度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强制,且是不足以抑制他人反抗的轻微暴力。

  2、行为内容:抢劫:通常是以杀害、伤害等实施人身暴力或威胁,暴力直接作用于被害人的身体。 敲诈勒索:威胁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受害人身体、健康、自由、名誉、财物等,其力作用于物,大多通过精神强制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

  3、暴力程度:抢劫:暴力程度较强,足以压制受害人反抗。 敲诈勒索:暴力程度较弱,即使存在肢体性的合理冲撞或一般性的语言暴力,也通常被定性为敲诈勒索。

  4、数额程度:抢劫:是行为犯,抢劫财物的数额大小不计。 敲诈勒索:是数额犯,达不到法定数额(如1000元至3000元为起点),则不构成犯罪。

  5、受害人的体验:抢劫:受害人身体上可能遭受伤害,处于极度紧迫的危险状态中。 敲诈勒索:受害人则主要是精神上的伤害,没有完全丧失自由意志,还可以采取权宜之计。

  6、从受害人结果状态上看:抢劫:受害人不知、不能、不敢反抗,意志表达不充分。 敲诈勒索:受害人则是不敢反抗,但尚有回旋延缓的余地。

  7、犯罪客体的指向:抢劫:侵犯的是人身与财产的双重客体。 敲诈勒索:侵害的是单一客体,即财产法益。

  8、手段行为实现的时空距离:抢劫:手段行为具有当场实现的可能性。 敲诈勒索:手段行为从危险的现实可能性转变为直接的现实性尚有一段时空距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敲诈勒索与抢劫有何区别?

敲诈勒索的数额如何认定?

  敲诈勒索的数额认定,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行为人敲诈勒索的动机、目的、手段、被害人实际损失等因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以上是关于“敲诈勒索与抢劫有何区别?”的详细内容,大律师法务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其他详细的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咨询大律师网,这里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律师来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法律资讯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