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管制,作为主刑的一种,由人民法院判决,并由社区矫正组织执行。其特点在于不将犯罪分子关押在监狱中,而是通过限制其自由活动范围、监督其行为,并辅以教育改造,以期达到纠正犯罪心理、预防再犯的效果。
在管制期间,犯罪分子需遵守一系列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不得行使某些政治权利(如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定期报告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等。同时,根据犯罪情况,法院还可以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或接触特定的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八条: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九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4)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刑事管制虽然不涉及直接对子女的处罚,但其对子女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具有以下影响:
1、心理影响:父母因刑事犯罪被管制,往往会给子女带来深重的心理负担。
2、经济影响:刑事管制可能导致家庭收入减少,尤其是在父母被限制活动范围或需定期报告的情况下,可能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影响家庭经济状况。
3、社会影响:父母的刑事犯罪行为会对子女的社会地位产生负面影响。
4、教育影响:父母被管制可能导致家庭支持和关爱减少,影响子女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5、未来职业发展影响:根据法律规定,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及其子女在报考公务员、军校、警校或从事其他需要政治审查的职业时,可能受到限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六条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1)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2)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
(3)被开除公职的;
(4)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
(5)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以上是关于“刑事管制措施有哪些?”的详细内容,大律师网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大律师网的在线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