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在微信朋友圈表示:“微信的借口封杀,微视的抄袭搬运挡不住抖音的步伐。”公然在朋友圈说自家的不好,这话马化腾看了当然不高兴,回复称:“可以理解为诽谤。”
随后张一鸣接着回复:“前者不适合讨论了,后者一直在公证,我没想有口水战,刚刚没忍住发了个牢骚,被我们pr批评了。材料我单独发给你。”马化腾自然不是省油的灯,回复称:“要公证你们的太多了。”
事实上,早在去年的时候,两家曾因为内容引发纠纷。2017年6月29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处今日头条赔偿腾讯网27万元,这起因今日头条未经许可转载腾讯网287篇文章引发的争议,以作品版权所属方腾讯的胜利落幕。
而最近因为微信朋友圈屏蔽抖音一事,双方再起纠纷。对此,腾讯当时给出的回应是:为避免链接刷屏影响朋友圈阅读体验,微信对朋友圈内链接的传播设有防刷屏限制。
36氪在今年3月的一篇报道中指出,关于“抖音狙击快手、灭掉微博、杀死朋友圈”的报道不断。加上微信、QQ用户同比增幅的下滑,以及抖音用户的暴增和使用时长的增加,都让社交巨头腾讯提高了警觉。
该报道认为:“表面上,是腾讯怕影响朋友圈体验或公平竞争,背后却是一场社交短视频之战。”
频道被关闭、APP被下架、内涵段子被关停、抖音关直播和评论……在今日头条接连遭到监管重锤之际,腾讯前不久选择了复活原本已经关停的微视,怒砸30亿元补贴的消息在朋友圈传的沸沸扬扬。
如同这次张一鸣与马化腾朋友圈针锋相对你来我往,这背后毫无疑问是两家公司的商业战争。目前看来,导火索还是社交短视频。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犯法人名誉权的行为。具体是否构成对法人名誉权的侵犯,应当根据法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法人的名誉权是法律赋予法人的一项重要人格权。
法人名誉权与公民名誉权相比较而言,侵权表现形式不同,侵犯公民个人名誉权常常表现为侮辱、诽谤等形式,是针对公民的人格、品德、思想等与人格相关的内容,而法人并没有性格、品德等自然人的属性,侵权表现形式多为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在公开的媒体上发表内容不实的文章或者进行有失公允的评论,损害企业法人的商誉、商品信誉。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将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委之于《侵权责任法》来调整,侵犯法人名誉权的行为是否成立也通过《侵权责任法》来予以判定。
具体是否构成侵犯法人名誉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的规定,应考虑以下四个要件:
(1)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违法,包括诽谤、诋毁等;
(2)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3)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编辑:天下无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