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天津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拟定的天津市2004年至2007年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

大律师网 2015-01-31    人已阅读
导读: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拟定的《天津市2004年至2007年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划纲要》,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二00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天津市2004年至2007年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拟定的《天津市2004年至2007年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划纲要》,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00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天津市2004年至2007年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划纲要

  为健全和完善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特制定我市2004年至2007年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协调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加快健全和完善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总体目标:到2007年,在我市基本建立起比较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各项保障制度和政策相互衔接,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水平多层次、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管理服务社会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及时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三)各年度目标:

  到2004年末,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健全,各项政策基本配套,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9.5万人,参保率达到94%,企业退休人员中90%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试行企业年金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用土地农民保障制度开始试点。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5万,参保率达到78%;进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巩固和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成果。失业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参保人数达到195万人,参保率达到96%.工伤保险制度得到全面推行,参保率达到75%.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生育保险实施方案,出台生育保险制度。

  到2005年末,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3.5万人,参保率达到95%,企业退休人员中95%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普遍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用土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1.5万人,参保率达到80%;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参保人数达到197万人,参保率达到97%.工伤保险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参保率达到80%.生育保险制度得到全面推行,参保率达到80%.

  到2006年末,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7.5万人,参保率达到96%,基金收支平衡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中98%实行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企业年金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用土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8万人,参保率达到85%,医疗保险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初步实现;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制度得到全面推行。失业保险制度基本健全,参保率达到98%.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完善,参保率均达到85%.

  到2007年末,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1.5万人,参保率达到97%;所有区县初步建立起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制度;凡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均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4.5万人,参保率达到90%;所有区县建立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9万人,参保率达到98%,工伤保险参保人员达到195万人,参保率达到9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5万人,参保率达到90%.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健全配套、待遇水平合理、管理手段先进,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职工群众的社会保险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弱有所济。

  (四)主要任务:

  1.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巩固和完善现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基础上,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健全和完善制度。围绕不同经济条件用人单位和不同经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险需求,建立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制度,推行企业年金制度,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围绕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形势,研究制定混合所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办法;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研究制定被征用土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办法;围绕保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积极推行生育保险制度;围绕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需求,增进社会福利,保持社会公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制度;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围绕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稳定的资金筹集机制。积极扩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范围,在确保已参保资源不流失的同时,把非公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城务工人员以及新兴业态作为扩面征缴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及时足额征缴,加大执法力度,依法督促用人单位和职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险资金投入。研究和探索破产企业资产变现、基金投资运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险基金筹措办法。形成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社会捐赠和政府投入等多种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增强社会保障基金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3.从满足职工群众对社会保障基本需求出发,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机制。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平稳过渡的原则,将用人单位承担的劳动保障事务逐步转移到社区。认真做好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加大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扩充社区平台的服务功能,减少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障事务。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提高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程度。

  4.坚持依法规范运作,建立人性化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制。社会保险经办工作要依法征缴、依规经办。重点抓好登记申报、费用征缴、待遇发放等环节,实现规范操作。积极适应社会保险服务人性化的需求,逐步改善经办机构办公条件,完善管理服务手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功能齐全的社会保险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确保信息平台与传输网络顺利通畅和信息流的高效利用,实现经办业务流程规范、高效、便民。

  5.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机制。加快建立以行政监督为主体,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和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内部监督为一体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机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体系

  (一)养老保险。

  1.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将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各类所有制的企业,重点抓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逐一落实从事社区服务、公益性劳动和各种临时性劳动人员的参保情况,进一步研究养老待遇与缴费年限挂钩机制,促使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及时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办法,合理确定缴费比例和待遇标准,2005年起在全市实行。

  2.调整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实现缴费年限与待遇水平挂钩。将养老保险现行政策中缴费年限满15年的退休职工基础养老金不与缴费年限挂钩的做法,调整为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参保职工,每增加一年缴费年限,基础养老金增加一个百分点。

  3.逐步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千方百计利用现有政策提高养老金调整水平,使企业退休人员能够及时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着眼于长远,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养老保险基金实力,为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推行企业年金制度。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的规定,研究制定我市企业年金制度的具体办法。鼓励企业在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允许企业按工资总额4%的比例税前列支。做好企业年金方案的审核和管理运营机构的准入工作。通过实行年金制度,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提高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鼓励职工建立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逐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5.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针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养老保险负担系数逐渐加大的趋势,改革养老保险现行的统账结合、现收现付的基金运行模式,建立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模式。积极争取试点政策,探讨做实个人账户的办法,实行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分账运行并实现保值增值。

  6.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本着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首先在有条件的乡镇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推荐

更多>>

相关咨询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