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柳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柳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柳州市社会保险补贴实施办法》的通知

大律师网 2015-01-31    人已阅读
导读:各有关单位:现将《柳州市社会保险补贴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柳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柳州市财政局  二OO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柳州市社会保险补贴实施办法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就业再就业

各有关单位:

  现将《柳州市社会保险补贴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柳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柳州市财政局
  二OO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柳州市社会保险补贴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就业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和《财政部 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6)1号)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06)18号)、《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柳政发(2006)4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对象及条件

  (一)第一类对象:新增岗位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各类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

  国家限制的行业指:商贸企业中的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企业;服务业中的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

  (二)第二类对象:公益性岗位安排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人员(即女性4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年龄确定时限截止2007年底),以及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登记失业连续1年以上的人员(以下简称就业困难人员),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

  人员是指到2007年底止,男性50周岁及以上(含50周岁);女性40周岁及以上(含40周岁)尚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下岗失业人员。

  (三)第三类对象:实现灵活就业的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是指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就业形式连续就业三个月以上(含三个月)的人员,包括自雇型就业、独立的劳务小时工、季节工、临时摊贩、家政服务、陪护员和其他零星独立就业人员。

  第三条 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

  第四条 社会保险补贴的标准和期限

  (一)第一、第二类对象社会保险补贴标准:

  第一类对象按企业为所招用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

  第二类对象按用人单位为所招用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第二类对象中的协保人员和享受大龄援助人员不在补贴范围,其社会保险关系仍按原渠道接续。

  社会保险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

  第一类对象补贴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相一致,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可按本办法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合并计算,累计最长不超过3年。第二类对象补贴按实际劳动合同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二)第三类对象的缴费标准及补贴标准:

  1.基本养老保险费:按城镇个体劳动者的缴费办法,以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至100%(最高不超过100%)为缴费基数的20%按月缴纳。

  2.医疗保险费:按柳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并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

  3.失业保险费:以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的3%按月缴纳。

  补贴标准: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由个人提出申请,经审核后可按所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的2/3给予补贴。其中正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按所缴纳失业保险费的2/3给予补贴。补贴期限均不超过三年。

  第五条 社会保险补贴的办理程序

  (一)第一、第二类对象申请社会保险补贴程序:

  1. 企业(用人单位)为第一、第二类对象申请补贴必须按规定到市就业服务中心履行新增岗位空岗申报手续、招用人员录用备案手续,与招用人员签定劳动合同,并到社会保险机构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后,方可于季后10日内向市就业服务中心申请补贴。

  2. 企业(用人单位)为第一、第二类对象申请补贴需提供以下材料:

  (1)《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第二类申请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及复印件1份;

  (2)当期职工花名册;

  (3)《社会保险补贴申请审批表》一式4份(附件1);

  (4)《社会保险补贴花名册》一式4份(附件2);

  (5)《再就业优惠证》、身份证及复印件1份;

  (6)用人单位工资支付凭证;

  (7)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的劳动合同及复印件1份;

  (8)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2份;

  (9)用人单位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前,到市就业服务中心办理的空岗申报登记手续;

  (10)用人单位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后,到市就业服务中心办理的录用备案手续。

  (二)第三类对象灵活就业并按规定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用后,可在季后10日内向市就业服务中心申请社会保险补贴。

  1. 申请补贴的灵活就业人员需提供以下材料:

  (1)本人身份证、《再就业优惠证》及复印件各1份;

  (2)向居住地所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提交的书面申请。书面申请需说明本人已灵活就业三个月以上;

  (3)社区出具的灵活就业证明。如居住地和户口所在地不一致的,还应到户口所在地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进行登记备案,并由户口所在地的社区出具人户分离确认证明;

  (4)养老保险手册及缴费凭证;

  (5)医疗保险证及缴费凭证;

  (6)正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提供失业保险金申领卡;

  (7)低保人员提供低保证明和失业一年以上的证明;属“零就业家庭”成员的,提供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出具的“零就业家庭”认定证明。

  2. 灵活就业人员填写《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请登记表》1份(附件3)。

  3.市就业服务中心填写《社会保险补贴申请审批表》一式3份(附件1)和《社会保险补贴花名册》一式3份(附件2)。

  (三)核拨社会保险补贴的工作要求。

  1. 市就业服务中心接到补贴申请后,在5个工作日内初审完毕,并在《社会保险补贴申请审批表》和《社会保险补贴花名册》签署意见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

  2.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在《社会保险补贴申请审批表》和《社会保险补贴花名册》签署意见报市财政局审批。

  3. 市财政局在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反馈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并将补贴资金划入市就业服务中心专户。由市就业服务中心在5个工作日内将补贴资金划入补贴对象在银行开立的账户。

  第六条 终止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情况

  (一)第一、二类对象的用人单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终止享受相应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

  1. 劳动合同到期,没有续签劳动合同的;

  2. 由劳动者提出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

  3.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死亡的;

  4. 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的不属于社会保险补贴范围的。

  (二)第三类对象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终止享受相应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

  1. 被用人单位录用,签订了劳动合同的;

  2. 开办了私营企业的;

  3.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死亡的。

  第七条 未参加社会保险或未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以及申请手续和提供材料不齐全者,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前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由本人自行承担。

  第三类对象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可根据自身情况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缴费的标准统一或分项申请。但仅有正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灵活就业人员方可申请失业保险补贴。

  第三类对象中正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灵活就业人员在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前,由市就业服务中心代为办理暂停领取失业保险金及失业保险费的续缴手续。

  第三类对象的失业保险补贴到期或终止后,重新失业的,由市就业服务中心代为办理重新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

  第八条 由于申请人原因无法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补贴自行中止,如欲继续享受,必须重新向相关部门提出社会保险补贴的申请,中止期间的时间计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期限。

  第九条 经职工个人申诉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机构查实,用人单位因非生产经营困难和非职工个人过错等原因,与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应继续为该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直至补贴期满。

  第十条 加强管理服务,完善工作流程。

  (一)各城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应及时做好失业人员的就业变动信息的维护,加强对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人员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做好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人员台帐,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各项资料的真实可靠。灵活就业人员状况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将变动情况及时上报市就业服务中心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新发展的灵活就业组织,要优先安排大龄就业困难人员。

  (二)市就业服务中心应完善就业登记制度和操作办法,通过开展社会保险补贴工作,完善从社区、街道、城区到全市范围的就业登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推荐

更多>>

相关咨询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