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人融资租赁产生的未实现融资收益的计量,有定义法和倒挤法两种。
定义法。根据我国租赁准则18条的规定,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可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根据定义,未实现融资收益的计量如下:
未实现融资收益=—经整理可得
未实现融资收益=—倒挤法。
除租赁准则定义了未实现融资收益外,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对“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的主要账务处理也进行了规范,提出采用倒挤法确定未实现融资收益金额。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未担保余值
贷:银行存款
融资租赁资产
未实现融资收益
未实现融资收益金额可按上述分录倒挤确定: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为了避免未实现融资收益高估,在出租人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初始确认时应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调整,调整分录如下: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
定义法和倒挤法的统一。定义法和倒挤法均可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计量,令1式=3式,可得:
—=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该等式经整理可得4式,
即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这样得出的4式与我国租赁准则规定的租赁内含利率相一致。租赁准则第13条规定,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依据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内含利率是指某方案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