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如何防范合同诈骗中的“阴阳合同”陷阱?

大律师网 2024-02-16    人已阅读
导读:防范合同诈骗中的“阴阳合同”陷阱,关键在于提高法律意识、严格审查合同内容以及保留完整交易证据。当事人应确保签署的合同真实反映双方意愿,并在发现可能存在阴阳合同时及时寻求法律救济。

如何防范合同诈骗中的“阴阳合同”陷阱?

阴阳合同,即同一交易存在两份或多份内容不一致的合同,其中一份用于对外公开或办理相关手续(阳合同),另一份则反映了双方实际约定的真实权利义务关系(阴合同)。这种行为违反了《合同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公正原则,可能导致受害者权益受损。

1. 防范措施首先要求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保持警惕,对合同条款逐条审阅,明确每一项权利义务,切勿轻信口头承诺,所有约定必须落实到书面合同中。

2. 其次,务必核实合同签署主体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防止遭遇冒名顶替或者欺诈性签约的情况。

3. 再者,对于涉及重大利益的合同,建议由专业律师协助审核,以免落入阴阳合同的陷阱。

4. 在合同签署过程中,留存好所有沟通记录、邮件、短信等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

2. 第60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如何通过合法途径核实对方合同主体的真实性?

在商业活动中,核实合同对方主体的真实性是保障交易安全、防止欺诈行为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合法途径的核实:

1. 查询企业注册信息:首先,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www.gsxt.gov.cn/)可以查询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成立日期、营业期限、经营范围、登记机关等,以确认其是否为合法设立并存续的企业。

2. 审查营业执照:要求对方提供有效的营业执照原件或经公证的复印件,并与公示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主体身份一致。

3. 查看资质证书:对于某些特殊行业或需要特定资质才能从事的业务,还应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行政许可或资质证书,确保其有合法经营的权利和能力。

4. 背景调查:可通过公开渠道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股东结构、经营状况、涉诉情况等,必要时也可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尽职调查。

5. 对于自然人作为合同主体的情况,除了查看身份证件外,还可以通过法院被执行人信息平台、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公共信息平台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初步审查。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条:“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

2.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三条:“企业信息公示应当真实、及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修改公示的企业信息,不得非法获取企业信息。”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以上途径均是在尊重和保护商业秘密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主体真实性核实的合法手段。

如何避免在签署合同时受骗上当?

在签署合同时,避免受骗上当的关键在于对合同内容的审慎审查、风险评估以及合法合规性确认。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1. 详细阅读和理解合同内容:首先,应确保完全理解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包括但不限于合同主体、标的、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要素。对于模糊不清、可能存在歧义的条款,应及时与对方沟通明确。

2. 核实对方主体资格:根据《合同法》第九条,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必须确认对方是真实存在的、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主体,可通过查询工商登记信息等方式进行核实。

3. 检查合同合法性:确保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如《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列明了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包括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

4. 重视风险提示与防范条款:关注合同中可能涉及的风险分配、担保、赔偿等条款,防止在出现纠纷时处于不利地位。

5. 咨询专业意见:必要时可请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士协助审查合同,以充分识别并有效规避潜在风险。

6. 保留交易过程证据:在签署合同前后的沟通过程中,注意保留相关书面、电子等形式的证据,以便在发生争议时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 第九条:订立合同的能力

- 第五十二条:合同无效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

以上仅为基本法律建议,具体情况还需结合实际交易背景和合同具体内容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

防范阴阳合同的关键在于提高法律素养和风险意识,确保合同签订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若不幸遭遇阴阳合同陷阱,应及时寻求法律援助,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广大公众,在进行任何重要经济活动时,务必遵守法律规定,依法依规签订并履行合同,共同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温馨提示』想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法律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当您陷入法律纠纷时,欢迎访问大律师网,我们将为您提供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律师帮助!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推荐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