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区别在何处?

大律师网 2024-04-19    100人已阅读
导读: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都是合同法中的重要概念,两者都可能导致合同履行的困难或者无法履行,但它们在法律定义和适用条件上存在显著区别。

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区别在何处?

1. 不可抗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如果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可以免除违约责任。

2. 情势变更: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成立后,非因双方当事人的过错,出现合同订立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况,导致合同履行显失公平。例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六条规定了情势变更原则,但其适用条件更为严格,且需要法院进行裁决。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六条: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第三方支付算履行证据吗?

第三方支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视为履行证据,但这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涉及的法律规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其本质是提供交易中介服务,记录了交易双方的资金流动情况。这些记录可以作为交易发生的证明,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和在线交易中,它们通常被用来证明购买行为或服务的支付已经完成。第三方支付凭证是否能作为法律上的履行证据,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 证据的完整性:第三方支付记录必须完整且准确地反映了交易的全貌,包括交易时间、金额、交易双方等信息。

2. 证据的关联性:支付记录需要与合同或者其他证据相吻合,证明支付是针对特定的合同义务或债务的履行。

3. 证据的可接受性:在法庭上,第三方支付记录可能需要通过合法程序获取并由平台方确认,才能作为有效的证据使用。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据包括:(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电子数据;(五)证人证言;(六)鉴定意见;(七)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里的“电子数据”可以涵盖第三方支付记录。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这进一步明确了第三方支付记录可以作为电子数据的一种形式,可能被接受为法律证据。第三方支付记录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履行证据,但在具体案件中,应由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判断其效力。

未书面记录能否证明合同履行?

合同法中,合同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口头、或者其他能够证明双方意愿表达的形式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合同,如房地产交易、借款合同等,法律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合同没有书面记录,可能会增加证明合同存在以及履行情况的难度,因为缺少了直接的证据。

在证明合同履行时,如果没有书面合同,通常需要依赖其他证据,如支付记录、交付凭证、证人证词、电子邮件、短信、录音录像等。这些证据需要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合同的订立、内容和履行情况。法院会根据证据的完整性和可信度来判断合同的存在和履行。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这表明合同可以通过口头或其他方式达成。

2. 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这意味着即使没有书面合同,只要一方履行了主要义务且对方接受,合同依然有效。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这是对特定类型合同(如借款合同)需要书面证据的要求。虽然没有书面合同可能使证明合同履行变得复杂,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能否提供充分的其他证据来证明合同的存在和履行。

不可抗力主要关注的是合同履行中的意外事件,而情势变更更侧重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的、影响公平性的经济或社会变化。两者在法律上的处理方式和适用条件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应对。

〖温馨提示〗当前回复仅为大多数情况下的参考答案。如仍无法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请咨询律师以获取个性化的法律建议。我们承诺5分钟快速响应,并努力提高问题解决率。

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更多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4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