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初犯和再犯假释区别?

大律师网 2024-04-25    100人已阅读
导读:初犯与再犯在假释条件、审查程序、决定因素以及假释后的监管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初犯通常享有更为宽松的假释条件,而再犯由于其犯罪历史和较高的再犯风险,可能面临更为严格的假释标准和监督措施。本文将对这些区别进行详细阐述,并引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

初犯和再犯假释区别?

1. 假释条件

初犯通常被视为初次触犯刑法,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且有较大的改过自新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及《社区矫正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初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适用假释。同时,初犯在符合法定减刑条件时,更有可能提前达到假释所需的最低服刑期限。

再犯,尤其是累犯或惯犯,由于已经有过犯罪记录,表明其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较大,矫正难度较高。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对于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释。即使其他类型的再犯符合假释的基本条件,司法机关在审查时也会对其假释的可能性持更为审慎的态度,往往要求其在服刑期间展现出更明显的悔改表现和更低的再犯风险。

2. 审查程序

初犯申请假释的审查程序一般较为常规,主要依据其在狱中的改造表现、犯罪性质、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估。而再犯,尤其是累犯,除常规审查外,还需重点考察其前次犯罪的情况、刑罚执行情况以及此次犯罪与前次犯罪之间的关联性等,以全面评估其假释后的社会危害性。

3. 决定因素

对于初犯,决定其能否获得假释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服刑期间的实际表现(如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劳动等)、犯罪性质、社会关系修复情况以及释放后的生活安排等。而对于再犯,除了上述因素外,其前科记录、犯罪模式、心理矫治效果以及释放后的生活环境、就业前景等也将成为重要考量因素。再犯需要提供更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已彻底悔改并具备有效避免再次犯罪的能力。

4. 假释后的监管

初犯在假释后,通常按照常规的社区矫正规定接受监督管理,如定期报告、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而再犯,尤其是累犯,根据《社区矫正法》的相关规定,可能会被施以更为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如增加报告频率、强化电子监控、限制特定活动或区域等,以降低其再次犯罪的风险。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

《社区矫正法》第二十五条

罪犯需满足哪些条件才能假释?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因其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监狱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罪犯申请假释需满足以下条件:

1. 刑期要求: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实际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这是罪犯具备假释资格的最基本时间条件。

2. 悔改表现:罪犯在服刑期间必须确有悔改表现,具体表现为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这是衡量罪犯是否适合假释的核心因素,表明其已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所反思,且愿意并能够重新融入社会。

3. 不再危害社会:司法机关需要通过综合评估罪犯的犯罪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悔罪态度、改造表现、身体健康状况、家庭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判断其假释后是否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既是假释制度设立的目的,也是决定是否批准假释的关键标准。

4. 法定程序:假释的申请和审批须遵循法定程序。一般由监狱提出假释建议,报请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并可以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列席会议。裁定结果应当公开宣告。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应当依法予以减刑、假释的时候,由执行机关提出建议书,报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三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在监内服刑的罪犯,符合假释条件的,由监狱提出假释建议书,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人民法院裁定。”罪犯申请假释需满足刑期要求、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等条件,并需经过法定程序获得批准。这些规定旨在平衡惩罚与矫正、保护社会与保障罪犯合法权益的关系,实现刑罚执行的公正、有效。

有哪些因素影响假释决策?

假释是刑事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服刑人员提前释放并予以监督,实现对犯罪行为的矫正和罪犯的社会回归。假释决策过程涉及对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这些因素主要源于法律规定、社会公共利益、罪犯个体情况以及刑罚执行效果等层面。以下是对影响假释决策的主要因素的回答

1. 法定条件与程序:根据我国《刑法》第八十一条、《社区矫正法》第二十五条等规定,假释的适用需满足以下法定条件:

- 罪犯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

- 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

-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除此之外,假释的提出、审查、决定、公示等环节也须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如由监狱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定等。这些法定条件与程序构成了假释决策的首要法律依据。

2. 犯罪性质与情节:犯罪性质的严重程度、犯罪手段的恶劣程度、犯罪后果的社会影响等,都是影响假释决策的重要因素。对于性质严重、情节恶劣或社会影响大的犯罪,即使罪犯在狱中有悔改表现,也可能因其再犯风险较高而不被批准假释。同时,初犯、偶犯相较于累犯、惯犯,更有可能获得假释机会。

3. 服刑期间表现:罪犯在服刑期间的具体表现,包括遵守监管规定、积极参加劳动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心理矫治情况、悔罪态度、获得奖励或减刑等情况,是评估其是否具备假释条件的关键。良好的服刑表现反映了罪犯的悔过决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假释的可能性。

4. 再犯风险评估:假释的目的之一是使罪犯能够顺利回归社会,评估其假释后的再犯风险至关重要。这通常包括对罪犯的心理状况、家庭支持、社会关系、就业前景、居住环境等因素的考察,以及运用专业评估工具进行科学预测。再犯风险低的罪犯更可能被批准假释。

5. 社会公众意见: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涉及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法院在作出假释决定时可能会考虑社会公众的意见。例如,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相关单位等的意见,可能会影响假释决策。但这种考虑必须在依法、公正的前提下进行,不能成为阻碍符合条件的罪犯获得假释的不合理障碍。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八十一条: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以下简称《社区矫正法》)第二十五条: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其犯罪原因、犯罪类型、悔罪表现、个人情况、生活环境等,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法释〔2016〕23号):对罪犯提请假释的,应当考虑其原判刑罚情况、犯罪性质、悔改表现、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以及再犯罪危险等因素。影响假释决策的因素多元且复杂,既有法定条件与程序的硬性规定,也有犯罪性质与情节、服刑期间表现、再犯风险评估、社会公众意见等软性考量。在实际操作中,司法机关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案情,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估,以实现假释制度的立法目的和社会效益。

初犯与再犯在假释问题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假释条件的宽严、审查程序的复杂程度、决定因素的侧重点以及假释后监管措施的严格程度等方面。这些区别反映了我国刑法及社区矫正制度在处理不同犯罪背景的罪犯时,兼顾公正与效率,既鼓励初犯真诚悔改、早日回归社会,又对再犯保持必要的警惕,确保社会公共安全。作为专业律师,应充分理解并准确运用这些法律规定,为当事人争取合理的假释机会,同时协助司法机关有效预防和减少再犯罪行为的发生。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是您获取法律知识的绝佳平台!在这里,您可以关注3万+注册律师的日常科普,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遇到法律问题?点击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他们将为您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更多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4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