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2居家隔离期间凭什么扣年假?年假什么时候可以休?

大律师网 2022-03-18    人已阅读
导读:近几年,疫情一直都处于紧张状态,很多人因为疫情的原因被要求居家隔离,在隔离期间有的公司会用员工的年假进行抵扣。接下来大律师网小编给来讲讲大家比较好奇的两个问题,家隔离期间凭什么扣年假?年假什么时候可以休?希望有所帮助。

2022居家隔离期间凭什么扣年假?

2022居家隔离期间凭什么扣年假?年假什么时候可以休?

  按照规定,疫情期间被隔离公司以年假抵扣是不合法的。因疫情影响,用人单位延迟复工或未返岗期间等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休假期间,经与职工协商,用人单位可以用职工的年休假等假期相抵工作日。

  法律依据: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全国总工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全国工商联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人社部发〔2020〕8号)文件精神,对因受疫情影响职工不能按期到岗的,企业要主动与职工沟通,有条件的企业可安排职工通过电话、网络等灵活的工作方式在家上班完成工作任务;对不具备远程办公条件的企业,与职工协商优先使用带薪年休假、企业自设福利假等各类假。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4号)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年休假。用人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年休假或者跨1个年度安排年休假的,应征得职工本人同意。”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年假什么时候可以休?

2022居家隔离期间凭什么扣年假?年假什么时候可以休?

  如果职工符合休年假的条件了,职工可以申请休年假。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和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也可分段安排休假,但当年的年休假一般在年度内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

  【法律依据】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疫情期间年休假怎么认定?

2022居家隔离期间凭什么扣年假?年假什么时候可以休?

  疫情期间是可以正常休年假的,疫情并不影响年假的正常休息。年假指给职工一年一次的假期。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享受带薪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另外迟延复工期间并不是用人单位给员工增加的福利,而是因为必须遵守关于复工时间的规定,延迟复工的初衷在于维护公共安全,延迟复工期间用人单位暂停恢复生产。

  法律依据:

  根据《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九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有权根据本单位生产、工作安排统筹安排员工休年休假,“考虑职工本人意愿”并不代表需取得员工同意。迟延复工期间用人单位无生产任务或工作安排,用人单位有权自主行使统筹安排权安排员工休年休假且具有正当理由,员工应当服从用人单位的合理安排,用人单位也将保证员工应有的年休假待遇,员工的合法权益并不会受到影响,故迟延复工期间用人单位将年休假安排告知员工后,可直接以年休假进行冲抵,这并不违背现有规定。

  同时,疫情防控是用人单位与员工共同的社会责任,需要共同承担。虽然多数省市未明确迟延复工期间的工资待遇标准,但无论标准为何用人单位在延迟复工期间均需向劳动者支付,用人单位已经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用人单位在保障员工权益的基础上安排员工迟延复工期间休年休假,员工应当接受用人单位的安排。待疫情过后,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也可鼓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施行福利年假,以增进员工的福利。

  疫情期间无法上班的,用人单位为了减少损失是可以协商以年假来进行认定的,劳动者也应当积极支付相关工作情况,但不得强制认定,法律上也并未明确规定未上班的时间认定为年假,涉及到违法行为的还需要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以上就是大律师网对“2022居家隔离期间凭什么扣年假?年假什么时候可以休?”的法律知识介绍,欢迎阅读了解,希望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的问题,可以询问我们网站的律师详情。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法律资讯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