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后恢复期工资如何发放?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这意味着在工伤职工恢复期间,企业应当按照工伤职工受伤前的工资标准进行发放,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各种形式的工资性收入,确保其在治疗和康复期间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2.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
工伤致残后的工资待遇有何规定?
工伤致残后的工资待遇主要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停工留薪期待遇,二是伤残津贴。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1. 停工留薪期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需要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
2. 伤残津贴: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根据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伤残津贴。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保留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五级至六级伤残职工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其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引用法条】
1.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2.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至第三十七条对不同等级的伤残津贴做出了详细规定,例如第三十五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按月支付伤残津贴。”
3. 各地可能还会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或细则,如《XX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等,对此进行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因此,企业在处理工伤职工恢复期工资发放问题时,务必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按时足额发放停工留薪期待遇。同时,对于工伤职工而言,亦可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如遇到未按规定支付待遇的情况,有权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困扰着您?不要担心!在大律师网上,您可以找到3万+注册律师,他们会日常科普法律干货,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法律。同时,您还可以通过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获得专业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