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布虚假信息致股市大幅波动属何种罪行?
1. 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根据《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行为人通过散布虚假信息等手段,故意影响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或者交易量,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将构成此罪。在实际案例中,若行为人通过散布虚假信息导致股市大幅波动,且具有主观故意和严重后果,那么就可能触犯此罪。
2. 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依据《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条之一,编造并且传播虚假信息,扰乱证券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此罪。如果行为人故意编造并散布关于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决策,进而引发股市大幅波动,那么其行为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操纵证券、期货市场,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四)以其他方法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条之一:“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编造虚假信息操纵市场价格如何定罪?
编造虚假信息并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主要触犯了我国的《刑法》以及相关的证券、期货交易管理法律法规,具体罪名是“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
首先,行为人通过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方式,故意误导投资者对证券、期货市场的判断,从而影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这种行为构成了操纵市场的核心要素。操纵行为的本质是对市场自由竞争秩序的破坏,侵犯了国家对证券、期货市场的管理制度,同时也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根据《刑法》的规定,只有当这种行为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例如,行为导致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或者给其他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进行操纵等。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操纵证券、期货市场,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单独或者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或者持仓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或者证券、期货交易量的;……(三)以其他方法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
2. 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中,也对包括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在内的多种操纵市场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和认定标准设定。
3.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七十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编造并且传播有关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期货交易市场秩序。
编造虚假信息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一旦满足法律规定的情节严重条件,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哪些虚假信息传播行为构成犯罪?
虚假信息传播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主要依据其行为性质、后果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可能触犯以下几种罪名:
1.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性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虚假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将构成此罪。
2. 诽谤罪:在《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中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以构成诽谤罪。若通过网络等途径大量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权,也可能构成此罪。
3. 寻衅滋事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编造并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社会稳定,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4. 非法经营罪:对于利用虚假信息进行非法经营活动,如传销、诈骗等,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
5.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若在传播虚假信息过程中,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可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关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规定。
2.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关于诽谤罪的规定。
3.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关于寻衅滋事罪的规定。
4. 《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
5.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
此外,《网络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对网络空间中的虚假信息传播行为进行了规制,情节轻微未达到刑事追诉标准的,也可依照上述行政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散布虚假信息致股市大幅波动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或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具体定性需结合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行为方式及造成的实际后果等因素综合判断。我国司法机关对此类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惩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与稳定,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