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赂金额多少构成受贿罪?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至于受贿金额,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数额更大,如一百万元以上,将被视为“数额特别巨大”,处罚更重。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有哪些限制?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在刑法中,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有一定的限制,主要包含以下几类人员:
1. 国家工作人员:这是受贿罪的主要犯罪主体,包括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2. 公务员:包括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中的工作人员。
3.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如果利用职务之便受贿,也构成受贿罪。
4. 被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即使他们在非国有单位工作,但只要被正式委派执行公务,也可以成为受贿罪的主体。
5. 在一定条件下,非国家工作人员也可能构成受贿罪,如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或者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受贿等。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以上规定明确了受贿罪的犯罪主体范围,对于界定何种人员可能构成受贿罪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
虽然具体的受贿金额并非唯一判断受贿罪的标准,但通常来说,受贿金额达到三万元以上,就可能构成受贿罪,会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在实际案例中,还需要结合具体情节和证据来判断是否构成犯罪。
〖温馨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点击咨询按钮进行咨询,我们将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