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制度

大律师网 2015-01-16    人已阅读
导读:一、中国国有企业债务的基本特征1.负债水平比较高,偿债能力比较差根据统计,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负债比率仅为18.7%,1990年则为58.4%,1991年为60.5%,1992年61.5%,1993年为71.7%。1到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

  一、中国国有企业债务的基本特征

  1.负债水平比较高,偿债能力比较差

  根据统计,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负债比率仅为18.7%,

  1990年则为58.4%,1991年为60.5%,1992年61.5%,1993年为71.7%。1到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已经上升为75.1%。如果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高达83.3%。中国1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比率,考虑资产损失和潜亏挂帐后为89.9%。与此相对照,美国和英国的企业负债比率一般在35%~40%之间,德国在60%左右,日本也从高速发展时期的70%下降到目前的60%左右。2从中国工业企业内部的部分行业来看,在同行业中,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一般不仅高于非国有企业,而且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参见表1)。表1

  1995年工业企业内部部分行业负债比率(%)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行业平均水平煤炭采选业61.362.461.4食品加工业77.667.473.7纺织业82.372.277.4服装业71.964.865.7家具制造业75.169.069.8造纸及纸制品业74.267.470.7医药制造业74.159.067.5化学纤维制造业74.553.761.5普通机械制造业71.263.167.5橡胶制品业74.265.069.3全部行业平均65.663.764.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从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负债比率来看,国有企业负债比率的实际水平也高于非国有企业的整体水平(见表2)。表2 1995年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企业负债比率负债比率(%)国有经济65.6(74.2*)集体经济70.9股份制经济54.9外商投资经济54.5港澳台投资经济62.2全部工业64.82.负债结构不合理

  根据1995年对30.2万户国有企业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有企业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占65.6%(其中,短期借款占流动负债的50.8%),长期负债占34.4%(其中,长期借款占长期负债的82.9%),长短期借款合计占负债总额的61.9%。3这说明,从全国国有企业总体情况看,国有企业的负债中,大约有60%以上是对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银行)的负债。国有银行成为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人。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不仅直接危及国有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它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障碍。

  二、目前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研究存在的缺陷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人们发现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并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于是,经济学界纷纷为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开“药方”,提出了许多对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债权转股权、国家免除企业债务、国家注入资金和实行破产制度。4这些对策只着眼于解决眼前问题,没有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企业制度的角度作长远考虑,它们只是“治标不治本”。5这些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术界对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研究的局限性。

  1.研究的焦点局限于负债比率的高低根据中国统计数据所揭示的现象,人们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过高。由此,多数学者将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研究的焦点局限于负债比率的高低。

  其实,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决非一个单纯的负债比率问题。负债比率高低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不同的企业有所率是否合适,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具体企业及其所面临的具体环境来分析。因此,从理论上说,企业负债比率过高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笼统地说中国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并不科学。在一定条件下,企业适度举债经营是有利的。这就是企业理财学的财务杠杆效应。只有当企业的资本利润率高于企业债务资本成本率,才会出现有利财务杠杆效应,企业利用负债创造价值。世界上不乏企业人创造高负债比率以获得有利财务杠杆效应的成功例证。“德国和日本的企业都是在较高的负债率下取得了良好的业绩”6。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国有企业负债比率高低,而在于国有企业盈利能力高低。中国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只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已。实际上,它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国有企业这个层面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当前国有银行负债比率更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5年年报显示,截至1995年12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负债比率为96.11%。7但人们并没有像国有企业那样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经营远没有走到国有企业这一步。原来体现在国有企业的“护身符”还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延续。因此,将研究焦点局限于负债比率高低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负债比率高不是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源,而只是其结果的表现形式之一。单纯研究负债比率高低没有意义,负债比率的高低(体现在资本结构上)涉及到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它本身是一个权利、责任与利益分配的问题。

  2.研究的侧重点局限于企业外部环境

  学术界对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讨论曾经很热烈,但是,都过分注重外部因素,似乎外部因素解决了,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就可以解决。事实上,外部因素只是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外因,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才是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内因。

  当然,从企业外部环境看,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市场化的投资与融资体制,为企业提供在多种可行的资本结构之间进行选择的机会。当前中国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的实质是资本结构僵化的问题,它是资本结构自由选择机制尚未形成的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具有共生互动性。8只有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经营机制才能建立资本结构自由选择机制。凡是内部经营机制健全,具有生命力的企业,市场自然会为它找到一个相当合理的负债率。因为市场上会有不同的投资者愿意以不同的方式向这样的企业提供融资。在市场上不能找到融资的企业说明市场已经认为它没有生命力,这样的企业只能退出市场,国家没有必要为其债务问题操心。一个连资本成本最低的债务利息都负担不起的企业,在市场中还有什么生命力可言!俗话说,“治标要治本”。在不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根源的前提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解决了债务存量问题之后,新的债务流量依然会产生,债务流量再度转化为债务存量。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应该从杜绝产生债务流量的根源开始。只有产生债务流量的根源消除了,与解决债务存量相联系的各种改革才是“最后的晚餐”。由于对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研究存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局限性,学术界所提出的一些对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国有企业究竟是负债比率过高还是收益率过低?导致负债比率过高的根源是什么?资产管理公司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解困”,将来谁为资产管理公司“解困”呢?因此,只有实现研究思维的突破才能“标本兼治”地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

  三、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制度性因素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财务困境导源于财务运作,但是,其根源却在于资产营运效率和效益。这就涉及到企业制度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问题。单纯的资本市场培植只能解决融资问题,不能解决企业内部经营机制问题。中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令人失望就是典型的例证。

  我们一再强调企业应该是一个独立经济主体。虽然法律可以赋予企业独立经济主体地位,但是,法律解决不了企业内部经营机制问题。目前,国有企业难以实现自我发展机制,势必危及其独立经济主体地位。国家只能给企业体制(外生性制度安排),而不能给企业机制(内生性制度安排)。因此,应该从国有企业特有的制度安排来研究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

  1.中国国有企业产生的逻辑背景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只是一种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质是国有企业特殊的制度安排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在转轨时期的不适应性。

  中国国有企业的产生并非随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面对的是相当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状况。面对这样的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尽快地改变落后的经济结构,提高工业化水平,特别是提高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因此,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9。重工业是资本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资本稀缺的条件下,如果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不可能将投资引导到重工业部门。为了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中国政府不仅要掌握资源的配置方向,而且还要对生产经营过程所产生的剩余加以控制,由此,中国相继实行了人为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以及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总之,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国有企业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便应运而生。

  然而,中国政府不可能直接经营管理国有企业,只能将其委托给国家任命的经营者代为经营管理。为了防止经营者侵犯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自然而然就是不给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和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的自主权。显然,国有企业这种特殊的治理结构是内生的。按照当时的设计,国有企业本来就不具有企业的性质。10国有企业是一个“超经济性质”的组织,它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国国有企业的产生及其特殊的治理结构是建国初期在资金短缺的条件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的产生在于弥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本质上是“反市场”的。今天,中国正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反市场”本质与市场经济环境不相容。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根源也就在于此。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推荐

更多>>

相关咨询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