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大手术还是小修补 养老金再逢关键路口

大律师网 2015-01-31    人已阅读
导读:这场充满各种名词的庙堂大争论,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养老。穿破重重阻力,养老金制度改革终于实现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轨,这在相当程度上呼应了社会有关公平性的争议,但整个养老金制度未来要向何处去,主事者

  这场充满各种名词的庙堂大争论,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养老。

  穿破重重阻力,养老金制度改革终于实现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轨,这在相当程度上呼应了社会有关公平性的争议,但整个养老金制度未来要向何处去,主事者尚未达成一致。

  1997年,中国首创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在现实中落地,历史欠账却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越来越庞大,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失败让这一改革路径重重受挫。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经济增速的放缓,让巨额欠账越来越积重难返。改革迫在眉睫。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国务院委托国内外七个课题组参与设计养老金改革顶层方案。近期,财政部部长楼继伟释放了对“全账户NDC”方案青睐的信息,这意味着一场大手术,而人社部则坚持小改。

  当年的路径选择究竟是错失了改革黄金窗口,还是避免了一场大灾难?现在究竟应该做大手术还是小修补?与过去20年来数次关键时刻一样,养老金改革又到了事关成败的十字路口。

  动议多年的养老金并轨悬石落地。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跟城镇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

  至此,困难重重的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完成了它相对最容易的一个环节。

  但并轨之后还有更硬的骨头要啃,比如延迟退休、提高统筹层次等。最根本的问题是,整个养老金制度要朝何处去,尚未达成一致。

  现行养老金制度在中国已运行17年,但它既难以克服空账、缺口、碎片化、低效等痼疾,也无法抵御迫在眉睫的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国务院委托国内外七个课题组参与设计养老金改革顶层方案。但截至目前,养老金制度究竟是要做大个人账户还是做小个人账户;是回归现收现付制还是引进个人名义账户制;对统账结合制度是大调还是微调,共识并未形成。

  同历史上的关键时点一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养老金改革又到了事关成败的十字路口,但愿这一次博弈的结果是一个能经受历史检验的明智选择。

  名词解释:

  DB:现收现付制。由德国在120年前创立,即政府向企业和职工征缴养老保险金,用于支付当期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它是待遇确定型制度,即参保人缴费时已确定未来自己的养老金水平。好处是运行成本低,弱点是应对老龄化时缺乏弹性。

  DC:个人账户制,又称基金积累制。为克服DB制的弊端,由世界银行的一些专家设计,并于1980年代在智利等拉美国家付诸实践。国家给每个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实账积累自己的养老金,退休后多缴多得。同时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到资本市场上投资增值。它是缴费确定型制度,即参保人的养老金水平取决于自己的缴费积累和投资损益。好处是更显公平、更具激励性、资金效率更高,弊端是运行成本高、共济性差、资金投资有风险。

  NDC:个人名义账户制。介乎上述两者之间,在融资方式上它是现收现付制,在计发方法上,它又是缴费确定型。NDC的个人账户中没有实际资金,而是对个人缴费进行记账,结合工资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等因素,作为将来养老金的计发标准,同时不可继承。是1998年诞生的一种历史最短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有瑞典等欧亚7国实行。先并轨再说

  “老人”老办法,“中人”个人账户是否做实以及做实到什么程度,先并轨,再讨论。

  养老金并轨自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依法参加社保时风生水起,7个多月后,另一只鞋子终于落下。

  一位接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国务院原计划在春节前夕公布上述《决定》,但2014年1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向全国人大作相关报告时,提及该方案。这一消息随后被媒体重点报道,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于是,国务院提前于1月3日签发并公布。

  并轨之后,约3900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缴费和计发办法与城镇职工一样,实行20%的社会统筹与8%的个人账户的“统账结合”模式。但与企业职工非强制缴纳企业年金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按单位交8%,个人交4%的比例建立职业年金——不要小看这一笔年金,有媒体测算出它约占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养老金的30%。

  1月19日,人社部主管社保的副部长胡晓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承诺,机关事业单位将进行工资调整,“让绝大多数人缴费之后收入不降低,还可以略有增加”。

  与1997年统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时一样,对于改制前已退休的“老人”和目前未退休的“中人”,《决定》区别对待,“老人”老办法,“中人”改制前视同个人账户缴费,领取过渡养老金。但“中人”个人账户是否做实以及做实到什么程度,并没有具体规定。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这是因为城镇职工的个人账户到底怎么改,也还在争论之中。“人社部和财政部争来争去,最后同意先并轨,接下来怎么改还要讨论。”接近人社部的人士透露。

  财政部想大改

  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省份,以辽宁为代表,仅两年时间财政就“过不下去了”。

  2014年12月28日,财政部长楼继伟参加了两个会。上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他听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向国务院提问:面对老龄化你们准备好了吗?请国务院分析研究。

  下午,他来到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参加在此举办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发布式”,并以学者身份在会上作了三十多分钟的发言,给出了一个“个人学术观点”,那就是《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的副标题——向名义账户制转型。他表示,做实个人账户已经无法持续,个人名义账户(NDC)是下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可选择的模式。

  NDC是1998年诞生的一种历史最短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有瑞典等欧亚七国实行。在NDC诞生前,世界上有两种养老金制度,一种是历史悠久的现收现付制(DB),一种是1980年代诞生的个人账户制(DC,又称基金积累制)。

  DB制即参保人的当前缴费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它是待遇确定型制度,即参保人缴费时已确定未来自己的养老金水平;而DC制是缴费人为自己实账积累养老金,并用于投资增值。它是缴费确定型制度,即参保人的养老金水平取决于自己的缴费积累和投资损益。

  NDC介乎两者之间。在融资方式上它是现收现付制;在计发方法上,它又是缴费确定型。NDC的个人账户中没有实际资金,而是对个人缴费进行记账,结合工资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等因素,作为将来养老金的计发标准。

  在中国,研究和倡导NDC的学者首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他从十年前就开始建议中国实行NDC,但在社保学界一直和者寥寥。

  上月28日的会议上,楼继伟坦诚回顾了自己对养老金制度和NDC的认识历程。

  他说,1998年出任财政部副部长之后,他发现2000年开始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省份,以辽宁为代表,仅两年时间财政就“过不下去了”。于是开始深思一些问题,发现无法做实个人账户是软肋,原因有二,一是代际成本;二是高成本和道德风险,一旦由于管理不好财务不可持续,政府必然要救助或兜底。

  结论是,“这个办法不行”。

  为此,楼还与主张个人账户制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丁·菲尔德斯坦有过一次学术争论。

  这场争论发生在2003年,5年之后的一场金融危机印证了楼的观点。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股市暴跌使美国401K养老金账户资产大幅缩水。

  美国人的401K并不属于基础养老金,投保人自愿参保,账户管理也实行私有化。“我们倒过来想,如果强制性征缴的基础社会保险也让大家这么去投资,结果会怎样?”楼继伟说。

  虽然对个人账户制观点不一,但楼继伟与马丁对于DB模式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其不可持续。但如何改革,楼继伟建议,“认真考虑一下NDC模式。”

  2011年,作为中投公司董事长的楼继伟还发表过一篇文章“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的六项制度”,主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实行基金积累制,但宜采取记账式账户。

  人社部要小修

  全账户NDC方案与财政部的主张一致;人社部的底线是“小账户”NDC方案。双方都宣称自己坚持统账结合的现行制度,但实际上财政部方案对此动了大手术,人社部方案的变动则要小得多。

  尽管楼继伟强调他是以学者身份参加学术会议,但他的发言并不意外地引起广泛关注,并被媒体解读为他“力挺”全账户NDC方案。

  这一方案即郑秉文课题组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中提出的推荐方案——“全账户+社会养老金”的新统账结合。简言之,这一方案是在不改变现有企业和职工缴费方式的前提下,合并20%统筹部分和8%的个人账户,建立占工资总额28%的NDC。另外再由财政出资按当年社会平均工资的5% (2013年这一数字为320元)建立社会统筹养老金,向所有退休人员发放。

  课题组希望该方案所覆盖的人群不局限于约3亿名城镇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而是扩展到5亿城居保和新农保人群。

  据楼继伟透露,本来2015年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国务院就曾考虑试行NDC大个人账户,再结合一个小的统筹方案。但有碍于现行法律规定,国务院只能制定公务员和参公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而这两类人加起来仅占机关事业单位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故未能实施。

  接近人社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推荐

更多>>

相关咨询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