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商标案件中的正当使用问题

大律师网 2015-03-13    人已阅读
导读:来源:中华商标 随着全社会商标意识的增强,以及商标本身作用的扩展,法院受理的商标纠纷案件近年来数量逐渐增加。相应的,在商标案件中需要涉及和处理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商标案件中的正当使用问题一直是商

来源:中华商标

随着全社会商标意识的增强,以及商标本身作用的扩展,法院受理的商标纠纷案件近年来数量逐渐增加。相应的,在商标案件中需要涉及和处理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商标案件中的正当使用问题一直是商标案件中较为复杂的问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当事人以正当使用为由提出抗辩主张,导致多起案件的处理引起了较大争议和讨论。为了更准确处理此类案件,保障各案处理结果的一致性,有必要对已经发生的案例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较为统一的处理思路和方案。为此,在对北京市朝阳法院2003年以来审理的商标案件中出现的涉及正当使用的案例,以及北京市其他各级法院的有关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报告:
一、商标案件中涉及到正当使用问题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涉及正当使用问题的商标案件逐渐增多
近一年多来,被诉侵权的商标使用人以正当使用进行答辩的案件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为此,我们调取了96个案件,在这些案件中发现,凡是被诉侵权人同时使用了自己和他人注册商标或者未注册商标的,均以正当使用作为其不侵权的抗辩事由;那些在自己的企业名称中使用了他人注册商标或者其中包含的文字的被诉侵权人,有时也以正当使用作为其不侵权的抗辩理由。我院审理的商标案件中,出现正当使用问题的案件数量也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
以我院为例,自2003年至2005年我院审理的商标案件中涉及正当使用判断的一共8件,其中2003年1件、2004年1件、2005年达到6件。其中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的是4件,驳回原告诉讼请求认为被告构成合理使用的是4件,分别占50%。
另外,在我们调取的其他法院审理的57件商标民事侵权纠纷案件中,被告以正当使用为由进行答辩有16件,占所调取案件的28%。这16件案件中,法院支持了被告的答辩理由的有5件,另外还有2件两审法院对于是否构成正当使用持有不同意见。
(二)商标案件中出现的正当使用问题涉及面逐渐加宽
我们调取的这些案件中,涉及的正当使用的情况日益多样性,问题日益复杂化。2002年以前,被诉侵权人作出正当使用抗辩理由的基本上是含有“本商品通用名称”、“直接表示商品质量和主要原料”的注册商标。近年来,被诉侵权人据以作出正当使用抗辩的理由增加了“地名”,以及将他人注册商标中的文字注册为企业名称并正当使用的情况。我们此次调研调取的这些涉及到正当使用的商标案件,基本涵盖了商标案件中正当使用的各种具体情况。包括使用注册商标中所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的,使用注册商标中直接表示商品主要原料的,以及使用他人注册商标中的地名的。
(三)商标案件中正当使用与否的认定难度加大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出现,新的产品名称也不断涌现。这些新涌现的产品名称,是否达到了该商品通用名称的程度,给正当使用的判断提出了新问题。除此以外,社会的发展还造就了许多新名词:房地产业的发展,又催生了数以万计的楼盘名称和地名;对外开放引进了无数舶来语……在此情况下,使得具有商品主要原料、地名、产品质量等含义的词语越来越多,这也给正当使用的界定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而且,在权利人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侵权人的行为越来越隐蔽,越来越会打擦边球,使用的方式也往往似是而非。
  此外,由于界定商标案件中正当使用标准的法律规定过于简单,理论研究也很少,因此,法官难以凭借以往的经验去分析和判断商标案件中的正当使用问题。
  (四)商标案件中正当使用与否的认定结果差异较大
  通过本次调查的近100件案件,我们发现,商标案件中正当使用问题的认定标准和结果差异较大。由于对商标正当使用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和理论认识,不同的法院对相同或类似的案件往往做出不同的乃至相反的处理和认定。特别是有些案件,在一审、二审和再审中出现截然相反的处理结果。这种执法不统一,使当事人对法律和法官产生了怀疑,也使得当事人在经营中缺乏安全感,感到无所适从,使法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应有的社会指引和警示作用。
  二、商标案件中涉及到正当使用的若干问题
  商标案件中涉及到的正当使用问题出现上述特点,主要就是因为缺少法律规定和依据。
  目前,关于商标正当使用的法律规定,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简称《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该条规定:“注册商标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这一规定比较笼统,而且对于这个规定并没有其他的具体解释性规范文件,因此,不同的法官在处理案件时的出发点,以及对正当使用构成因素的考虑就有了分歧,从而导致案件处理结果的差异。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通过调研认为,要想解决商标案件中正当使用问题,并统一认识和司法尺度,应当解决如下问题:
  (一)对正当使用的理解——正当使用存在的情形分析
  通过前面提到的《实施条例》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行法律对正当使用他人注册商标问题做出了规定。这种规定,能否说明我们在判断商标案件中的正当使用与否时,需要先分析被使用的他人注册商标是否含有这些特殊含义或内容?被使用的他人注册商标含有或不含有这些特殊含义或内容,是否会影响到正当使用的判断?被使用的他人注册商标不存在这些特殊含义或内容时,是否还存在正当使用的情况?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国外有关商标案件中正当使用问题的法律规定:
  TRIPS协议第17条规定,“成员可规定商标权的有限例外,诸如对说明性词汇的正当使用之类,只要这种例外顾及了商标所有人及第三方的合法利益”。
  美国兰哈姆法《LANHAMACT》第三十三条b第二项规定:“将并非作为商标,而是有关当事人自己的商业上的个人名称的使用,或对与该当事人的产地有合法利益关系的任何人的个人名称的使用,或对该当事人的商品或服务,或地理产地有叙述性的名词或图形使用,作为合理使用;当然这种使用必须是只用于叙述该当事人的商品或服务的正当的诚实的使用”。
  文字商标中具有识别作用的肯定是文字本身,但文字与图形的组合商标中,一般多以文字为主要的识别能用。作为商标的文字部分,可以分为描述性的词汇和非描述性的词汇。描述性的词汇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商品或服务的通用名称、性质、用途、质量、主要原料等的词汇:另一类是通用词汇和公用词汇,例如地名和日常用语等。由于这些描述性的词汇,一般来讲已经不具有显著性,因此通常不会被注册为商标。但是,如果这些描述性的词汇具有了第二含义,且该第二含义已经达到一定的显著性,并足以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那么就可以被注册为商标。这时,如果他人使用了这些注册商标的中心文字,那么由于这些注册商标文字本身所具有的描述性特点,就可能存在是否正当使用的问题。
  对于非描述性词汇的文字商标,或者商标中非描述性的文字部分,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显著性和识别性,因此通常而言,他人对于这些注册商标或者注册商标中的文字部分的使用,不应当具有什么合理的原因或理由,进而也就不太可能出现使用属于正当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判断使用者使用的是否是该文字商标的第一含义,或者是否是该商标中文字的第一含义。只有描述性的词汇因为具有了第二含义之后,才会因具有了显著性和识别性而获准注册,因此如果他人使用的不是该文字商标或者商标中文字的第一含义,而是使用其第二含义,那么这种使用也不应被认定为正当使用。
  总之,我们认为正当使用的情形主要存在于权利人的注册商标是描述性的商标案件中。为此,我们就描述性商标案件中对描述性使用的判断作进一步的探讨,以确定是否存在正当使用的抗辩情形。
  (二)描述性使用的判定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在描述性商标案件中,才存在正当使用的抗辩事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结合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分析使用者使用的是商标的第一含义还是第二含义。如果使用的是描述性商标的第一含义,那么就属于一种描述性的使用;如果使用的是描述性商标的第二含义,那么就属于一种非描述性的使用。
  2、如果从使用者的使用方式上难以判断使用是否的是第一含义,就看使用者所要到达的目的。这种主观的目的,可以通过分析被告在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法中是否选择其中合理的一种来判断。
  3、判断是否描述性使用,还要参考商业惯例和消费者习惯。例如: T恤衫和衬衫的商标通常在领口内侧、左胸口位置,如果使用者将他人服装类商标使用在服装上的其他特殊位置,并连同其他文字或图形使用,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被认定为描述性使用。例如韩某诉安徽古井赛特购物有限责任公司、合肥百盛逍遥广场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运动服装有限公司商标侵权纠纷案虽然原告韩某在运动服装上注册了“Owen”商标,但由于被告在生产运动服时,在标有“茵宝”注册商标的运动服前胸和后背部分连同“10号”一起使用了“Owen”,就使人联想到英国足球运动员欧文的名字,而不会认为使用了原告韩某的商标“Owen”。因此,这时的使用就是对“Owen”商标的描述性使用。因为,这时消费者通常会将“Owen”与英国著名球星欧文相联系,“Owen”字样的功能是通过欧文的个人形象做广告宣传,而非识别商品来源的符号。依据上述理由,处理这起案件的法院以被告对于原告“Owen”商标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4、判断是否描述性使用,还应考虑商标的知名度。一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由于其识别性更强,因此即使它的第一含义是一种描述性的词汇,但其带给消费者的往往是其第二含义。这是由该商标本身所具有的识别性所决定的。这时如果使用人使用了该商标,那么通常应视为是一种非描述性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推荐

更多>>

相关咨询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