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终结猜谜节目的骗局
一边是高额现金大奖,一边是简单得看一眼就能知道答案的猜谜题目。近来,此类有奖竞猜节目出现在不少电视台的清晨和午夜时段,丰厚的奖项,加上主持人“快拿起电话,5000元大奖就是你的。”的诱惑,吸引不少观众参与。但真正打过电话的人,都大呼“上当”。
关于这类猜谜节目,电视台有,广播电台也有,并成为了一种社会“公害”,为社会诟病。在中国3·15投诉网上,经常有人把自己受骗的经历“晒”出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对200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分析显示,有奖竞猜成为消费者投诉反映的主要问题之一。
猜谜节目有许多共同特征:谜语难度均偏低,内容也大同小异,节目中主持人都极尽所能“呼吁”听众立即拨打“12590”开头的声讯电话以获取“巨额奖金”,电话资费是每分钟两元甚至更高。观众一不小心就掉进了“陷阱”,被扣高额的话费。
广电总局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强调,此类节目不得以高额奖品和奖金迎合或诱发听众、观众的投机、博彩心理;信产部2006年初也发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2006年工作要点》,明确了规范互动短信的方向,强调要加大对包括电视在内媒体互动类短信业务的规范和查处力度;2007年信产部再次下发了《关于清理和检查通过媒体互动方式开展信息服务业务的通知》等等。但是,在一些利益面前,这些规定都成为了“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存在这一个三方的利益链:电视台、SP运营商、通信运营商。SP运营商向通信运营商申请号码资源,购买相应的语音平台与通信运营商的语音网关连接,即可搭建自己的服务系统,开展语音服务。然后再向电视台以广告的名义买下时段。这样一来,电视台获取了高额的广告费,SP运营商和通信运营商也获取了大量来自消费者的话费。这中间的利润不是一般地多,可以用“暴利”来形容。
但是,对于这类“白骨精演说”的猜谜节目,一些相关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管,对于查处更是难上加难,不是因为法律、法规不健全,就是因为调查取证难。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也存在,这也造就了猜谜节目成为了“有娘生没娘管”的“弃儿”,任其“成长”。
笔者认为,针对这些猜谜节目,亟待多方合力封堵“猜谜”陷阱。其一,观众应该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提高甄别能力、增强防范意识,以免被假象蒙蔽而损失话费。亟待多方合力封堵“猜谜”陷阱;其二,电视、广播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严格审查节目播放的内容,不能成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帮凶”;其三,执法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于这种猜谜节目欺骗消费者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检查和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查处,从根本上清除这个损害消费者切身权益的“毒瘤”。只有观众、电视广播媒体和执法部门一起发力,才能将猜谜节目的“白骨精演说”彻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