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批试点的7大城市之一,北京的个人征信系统从去年12月份开始启动,截止到目前已经正常运行半年多,而今年7月1日起开始全国联网。目前京城参与个人征信联网的15家银行,办理的每笔新的个人房贷,都要先进入个人征信系统进行查询。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房贷部老总表示,目前很难统计因“信用问题”而申请个人房贷遭拒绝的数量,但是根据实践经验,估计有10%左右的个人房贷因“信用污点”而被银行拒之门外。
据了解,目前个人征信系统中的数据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身份识别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二是贷款信息,包括贷款发放银行、贷款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实际还款记录等;三是信用卡信息,包括发卡银行、授信额度、还款记录等。另外,随着数据库建设的逐步完善,信息还将包括个人支付电话、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费用的信息,以及法院民事判决、欠税等公共信息。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其他银行出现贷款不还、多次贷款或者有骗贷记录的都可能被银行拒之门外;而已经在一家银行贷款购买了一两套住房,现在又要换家银行再贷款的,也将根据情况,被拒绝贷款或者被要求提高首付比例、利率上浮等更严格的贷款条件。
“曾经有一位客户的贷款申请被拒绝,就是因为他在其他银行有一笔个人房贷,其中有1元的未还款。”一位银行人士举出了刚刚办理过的真实例子。据他分析,个人信用将不啻为“第二身份证,”随着个人信息系统的全国联网和不断完善,以后在异地炒房,完全有可能被提高门槛或拒绝。
今后,凡个人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按揭购房、买车等,或者申请办理信用卡等时,要先向相关银行以书面授权,允许使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个人凡到银行办理房贷、车贷或信用卡等业务,凡被查到在某一家银行有不良的借还款或信用卡透支不还等不良记录者,所有银行将可能不予办理房贷、车贷、信用卡等相关业务,而将被拒之于银行“大门”之外。
在充分使用个人征信系统的同时,又不侵犯个人隐私是该系统在建立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人民银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的信息是商业银行和个人之间的借贷信息,只向个人的借款银行和其本人提供,不对社会公开,而银行也需要得到个人的同意才能够查看,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此立法。同时记者也了解到,银行内部也出台了严格的权限制度,一家网点拥有权限的也许只有1至2 人,而且每次查看都将留下记录,这些规章意在轻易地锁定责任人,保证资料的私密性。“如果没有本人的签字授权,银行也看不了报告。”
记者随后获悉,目前一些京城银行都已经开始启用新的个人房贷合同,新合同条款里已经增加了“银行可以查询贷款人个人信息”的条款,有的银行则是单独有一个客户承诺函,都需要客户的亲笔签名,这样也是为了在查询前征询客户的同意,以确保不侵犯客户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