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塑股份身陷洋垃圾门 涉嫌违规产品1667吨
因旗下公司鸿基分公司违规使用洋垃圾做餐盒而大赚国内消费者黑心钱的佛塑股份(12.84,0.00,0.00%)正被卷入风口浪尖之中。
央视经济频道近日对上市公司佛塑股份下属鸿基分公司违规使用洋垃圾进行了曝光。央视报道称,佛塑股份用这些洋垃圾制作而成的餐盒,每个月的产量高达1千吨,也就是每月大约生产2亿个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更令人惊讶的是,佛塑股份甚至将内销与出口区别对待。出口餐具基本上没添加什么废料,而内销餐具因为好糊弄都不程度地添加了用“洋垃圾”作成的废料颗粒。
8月11日上午,佛塑股份副董事长冯兆征承认,央社报道所说的鸿基分公司是佛塑股份旗下的一间分公司,而报道中牵涉到的生产企业佛山鸿华聚酯切片有限公司(佛山鸿华)则是由鸿基分公司负责管理的下属合资企业。
当日晚间,佛塑股份发布澄清公告称,央视报道属实。公司持股70%、由鸿基分公司管理的中外合作企业佛山鸿华的餐具车间存在涉嫌违规添加再生料生产部分中低档一次性发泡餐具产。
品的情况。该车间相关设备和产品已于2010年8月10日被佛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查封。
有券商研究人员表示,佛塑股份身陷“洋垃圾”门,有违商业道德和企业良心。特别是身为上市公司,更应该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洋垃圾”门事件的发生,说明上市公司管理存在比较大的漏洞。
涉嫌违规产品1667吨
据公告透露,佛山鸿华的发泡制品(包括一次性餐具和包装用片材)2010年1-6月总产量为2539吨,其中涉嫌违规产品1667吨;2010年1-6月营业收入共为3495万元,其中涉嫌违规产品营业收入2101万元,涉嫌违规产品营业收入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2%;2010年1-6月涉嫌违规产品营业利润为-104万元。
佛塑股份自认,公司作为佛山鸿华的大股东,未能有效履行大股东的职责,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该公司的涉嫌违规经营行为,对此事件负有内控失察、监管不到位的责任。
据了解,符合标准的一次性塑料餐盒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再回收利用价值高。即使是燃烧,最后剩下的灰也便于清理;而不符合标准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回收利用价值低不说,还会在最后燃烧过程中造成更多污染。
据上游厂家介绍,市场上纯的聚苯乙烯颗粒价格是每吨1万元左右,而再生塑料颗粒的价格在六七千元之间,一些餐盒厂家为了节约成本,通常就会购买用洋垃圾制成的塑料颗粒来用作生料,然后再按比例与纯料添加,甚至全用再生料,制造餐具。这样,餐具厂的利润一般都能增加20%或者更多。
事实上,国家早在20年前就已明确规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同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属于淘汰类落后产品,一律不得进口、转移、生产、销售、使用和采用。
本报记者了解到,作为“洋垃圾”门主角的佛山鸿华是作为佛塑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并入上市公司报表的。佛山鸿华主营聚酯功能母料及其相关塑料、化工制品。
资料显示,佛山鸿华注册资本210万美元,公司期末实际出资额为147万美元。佛山鸿华是2006年经佛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佛外经贸促字[2006]135号”文批复,由佛塑股份收购其70%股权而取得的子公司,自股权购并日将其纳入合并范围。按照佛山鸿华补充合同规定,该公司所获得的税后利润,在提取15%作为“三项基金”后,可分配利润按佛塑股份占90%,外方占10%的比例进行分配。
不过,从佛山鸿华近年来的业绩表现而言,该公司并没能给佛塑股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截至2009年年末,佛山鸿华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12900.52万元和3030.91万元,不过,全年净利润仅40.80万元。而佛塑股份2010年半年报也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佛山鸿华的少数股东权益仍为-18.93万元。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洋垃圾餐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