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比入世之前6年和入世之后6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情况,从案件的申诉数量与金额、行业分布和裁决结果三个方面展开,重点分析入世后其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原因,并对中国企业在入世后如何应对美国反倾销变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入世;美国;中国;反倾销
一、引言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往来日趋频繁。然而在双边贸易不断发展并各自成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时,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也日益凸现。1980年7月2日,美国对中国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此后到2000年,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次数达79次。2001年中国入世后,随着中美贸易逆差的急剧扩大,双方之间的贸易矛盾和摩擦逐渐加剧。在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中,反倾销多达70%。而在中国遭遇的反倾销中, 由美国发起的反倾销约占总数的1/3。因此,反倾销,特别是中国和美国的反倾销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国外学者对美国反倾销动因的研究较多。Sabry 等学者认为反倾销是美国国内某些特定产业寻求保护、维持竞争力的有效工具。Mah、Douglas和Feinberg等学者则认为宏观经济状况,例如失业率、经济增长率、进口占GDP比率、贸易平衡与法律变动等是美国倾销裁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美国反倾销的整体情况,涉及到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研究很少。国内学者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救济进行了大量研究。杨仕辉分析了1921-197年和1980-2001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情况。陈泰锋分析了美国贸易救济制度,并总结国内企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经验教训,指导中国企业怎样攻克美国贸易救济制度。谢建国对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的经济、政治及制度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美国工业产出增长率、美国对华贸易状况、中美之间的政治联系及WO 等制度变迁对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学者专门针对入世后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情况的研究很少,尤其是200年之后的情况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入世之后到2006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情况,并加入2007年的最新信息,更进一步反映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相对于入世前6年的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也对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美国反倾销提出一些建议。
二、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比较分析
为了全面反映入世之后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特点和出现的新情况,本文将对比入世前6年和入世之
后6年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情况,从案件的申诉数量与金额、行业分布和裁决结果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原因,并进行深层次分析和评估。
申诉数量与金额
如图1所示,199-2000年,美国反倾销总数170件,针对中国的有24件,占14.1%。其中最少年份为1998年,只有1件,而1999年和2000年每年都有6件。2001-2006年,美国对全世界发起反倾销218件,其中对中国高达4件,占20.6%。除了200年3件外,2001-2004年都有8、9件之多。并且每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次数占美国反倾销总数比例从1998年起逐渐上升,到2001年,升幅越来越明显,2006年更高达60%。须补充的是,截止2007年7月,美国发起反倾销共12件,其中9件针对中国。这说明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频率越来越大。并且从图1中可以很明显看出,199-2000年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金额占美国反倾销总金额的比例较小,除了199年,其余年份都在3.4%与14%之间来回波动。199-2000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金额占美国对外反倾销总金额的比例为7.9%。但从2001年开始,其比例猛然增大,2004年达到4.%。2001-2006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总金额占美国反倾销金额的比例达到24.4%。可见,入世之后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比入世之前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明显增大。这说明中国的入世对美国贸易造成了较大威胁,促使美国频频利用反倾销措施阻止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进行贸易保护。
中国入世后,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激增的原因主要有:在WO所倡导的贸易自由化与非歧视性原则的多边框架机制下, 成员国采用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的手段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中国加入WO之前, 美国可以利用一年一度的对华贸易最惠国待遇的审查,要求中国单方面采取出口设限的方法来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2001 年中国加入WO后,最惠国待遇问题已经不再能够限制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出口,因此,美国也不得不更加频繁地依赖于反倾销等措施保护本国产业。根据美国反补贴税法的规定,对运往美国的任何产品的生产、制造或出口提供补贴者,须另外征收相当于补贴额的关税,但该规定仅限于市场经济国家。虽然中国已经加入WO,但是根据《中国入世协定书》第1条规定、美国《1979年贸易法》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判定标准和《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美国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意味着即使中国入世后,美国仍然不能对中国进行反补贴申诉,因此这加剧了其使用反倾销的频率。入世之后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日益恶化。如图2所示,中美贸易逆差从199年的34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838亿美元,金额不断增长。入世之后,中美贸易逆差从2002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后,逆差急剧扩大,2006年已经达到2326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首要来源地。并且美国对中国进口占美国总进口额的比例不断增加。从199年的6.1%到2002年突破10%,2006年更达到1.%。美国方面认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急剧增加,正在日益威胁美国制造业和就业市场。由于美国对中国采取出口管制,限制高科技流向中国,使得在美国产品对中国出口不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对中国反倾销的力度,阻止中国产品更多地进入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