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的现象,尤其是校园凌辱、故意伤害等案件也越来越多,我相信大家可以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一些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报道。对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案件,最重要的首先是认定未成年人是否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到了就追究刑事责任,未到就不是犯罪。身份证作为认定年龄的重要证据,若身份证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按哪个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认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一般处理原则
通常情况下,认定未成年人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不涉及是否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应当认定其没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2、涉及是否已满十八周岁的,应当认定其未满十八周岁。
3、虽未查清被告人准确出生日期或实施被指控犯罪日期,但有证据可以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已满十六周岁或者已满十八周岁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由此可见,当犯罪嫌疑人的年龄与案件处理没有多大关系时,按身份证年龄计算也无可厚非。但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的,如果有证据材料能证明实际年龄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就以实际年龄为准,即当身份证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的,以实际年龄为准。如实际年龄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不构成犯罪,若实际年龄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构成犯罪,需依法定罪处罚。
1、书证。书证包括户籍证明、出生证、防疫保健卡、学籍卡等,这些可以作为认定被告人年龄的依据。但书证有时候是不能准确反映犯罪嫌疑人年龄的,由于户籍管理不到位,医院发放的出生证明不规范,有些父母为了孩子参军、入学的方便,将孩子的年龄作相应地更改等。
2、证人证言。在一些书证无法取得或书证存在瑕疵时,对犯罪嫌疑人可以依靠犯罪嫌疑人供述及证人证言认定。一般说来,接生人员、与被告人同月出生的邻居的父母、被告人的父母及亲戚的证言比较可靠,如果与其他证据不相矛盾或有其他证据印证,可以采信。
3、鉴定结论。随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据一个人生长发育的特定规律,对一个人的年龄作出准确认定成为可能。常见的鉴定有骨龄的鉴定、牙齿的鉴定等。
对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案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认定刑事责任年龄,因为刑事责任年龄直接关乎是否犯罪,必须非常重视。
按照现行刑法的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犯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说白了,就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用判刑坐牢。
尽管很多人对此抱有异议,呼吁降低犯罪担责的年龄,但是在新规定、新刑法没有出台前,都将一直使用这个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的年龄是按照周岁计算的,只要其过了14周岁生日,那么从第二天起,就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了,需要对特定八种犯罪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仍要承担民事责任
日常所说的,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不担责,仅仅是指其不承担刑事责任,不用背判刑坐牢,而不是用承担民事责任。
按照《侵权责任法》等法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也就是说,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若未成年人名下有自己财产的,先用其财产赔偿不足的,在由其父母等监护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