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有何区别?

大律师网 2024-03-05    人已阅读
导读: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是我国继承法中两种主要的继承方式,两者在继承人的确定、遗产分配原则以及效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遗嘱继承基于被继承人生前的意愿表达,而法定继承则是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有何区别?

1. 继承人确定:遗嘱继承是由被继承人在生前通过订立遗嘱明确指定继承人及遗产分配情况;而法定继承则是在被继承人未留有有效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通常包括第一顺序继承人(如配偶、子女、父母)和第二顺序继承人(如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 遗产分配原则:遗嘱继承尊重并体现被继承人的自由意志,其有权根据个人意愿自由处分其遗产;而在法定继承中,遗产的分配遵循均等原则,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有所差别,例如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应当予以照顾。

3. 效力优先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即被继承人立有遗嘱且该遗嘱合法有效的,应首先按照遗嘱的内容进行继承;只有在没有遗嘱或者遗嘱无效部分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定继承。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23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如何认定遗嘱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认定遗嘱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遗嘱形式的合法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遗嘱可以采取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六种形式。每种遗嘱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制作要求和效力规定,如自书遗嘱需要由遗嘱人亲笔书写并签名注明年月日,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等。

2. 遗嘱人的行为能力:遗嘱人在设立遗嘱时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能够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和意义,否则所立遗嘱可能无效。

3. 意思表示真实:遗嘱内容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误解等情况。如果存在上述情况,则遗嘱可能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被认定为无效。

4. 遗嘱内容合法:遗嘱处分的财产应为遗嘱人的个人合法财产,且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例如不能剥夺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的必要遗产份额。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条至一千一百三十九条,详细规定了各类遗嘱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

2. 同样,《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条明确了遗嘱有效的实质条件,即“遗嘱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遗嘱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在实际操作中,法院或公证机构在审查遗嘱真实性与合法性时,会严格对照相关法律规定,对遗嘱的形式、遗嘱人的行为能力、遗嘱的意思表示以及遗嘱的内容进行全面审查。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遗嘱有效吗?

根据《继承法》以及最新实施的《民法典》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遗嘱是无效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的是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或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他们不具备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包括订立遗嘱这样的复杂民事行为。他们在未恢复行为能力之前所订立的遗嘱,不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不具有法律效力。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22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33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同时,结合第1143条关于遗嘱能力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已废止,相关内容已被《民法典》吸收)第22条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无论是按照已经废止的《继承法》,还是现行的《民法典》,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遗嘱均被视为无效。

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作为我国继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适用条件和特点。公民在处理遗产问题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法选择适合的继承方式,并确保相关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以保障继承权的有效实现和家庭和谐稳定。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知识推荐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