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骗捐怎么定义?骗捐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大律师网 2020-10-14    人已阅读
导读:过往网络上爆出的骗捐事件都是以博同情开始,以事件反转结束,而在过往法律对网络募捐没出台相应的规定的,网络募捐更是骗捐的高发区。大律师网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骗捐”的相关内容,那么,骗捐怎么定义?被骗捐怎么办?骗捐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下面,一起阅读了解吧。

骗捐怎么定义?

骗捐怎么定义?骗捐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目前,我国法律上并没有单独的为骗捐做详细的定义,司法实践上,对于这种新兴的犯罪,一般以诈骗罪论处。我国法律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骗取财产,骗捐一般是指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诈骗罪量刑标准进行了补充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

被骗捐怎么办?

骗捐怎么定义?骗捐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慈善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有违法行为的,可以向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投诉、举报。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骗捐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骗捐怎么定义?骗捐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开展募捐活动,应当尊重和维护募捐对象的合法权益,保障募捐对象的知情权,不得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任何个人、组织存在骗捐、诱捐等行为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慈善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款规定开展募捐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集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一)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的;(二)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的;(三)向单位或者个人摊派或者变相摊派的;(四)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经营或者居民生活的。《慈善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法律资讯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