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被告在诽谤罪中能否主张其所述为事实而免责?

诽谤罪起诉 2024-03-17    人已阅读
导读:在刑法中,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被告在面临诽谤罪指控时,可能会主张其陈述的内容为真实事实以寻求免责。这一主张是否能成为有效的抗辩理由,需要结合具体回答。

被告在诽谤罪中能否主张其所述为事实而免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构成诽谤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所散布的信息必须是“捏造”的虚假事实,如果所述内容为真实,则不构成诽谤罪。若被告能够证明其所述内容的真实性,并且这些内容的发布并未超出了社会公众知情权或言论自由的合理范围,理论上确实可以以此作为抗辩理由,请求免除刑事责任。

但是,主张事实的真实性并非绝对免责条件,还需考虑所述事实的公开方式、目的以及对受害人名誉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即使所述内容本身为真实,如果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恶意夸大、篡改或者选择性披露等行为,造成他人社会评价显著降低,也可能构成侵权,甚至触犯诽谤罪。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21号)第五条也明确了,即使信息基本属实,但故意进行歪曲、篡改,引发他人负面社会评价的,同样可能构成诽谤罪。

何种程度的真实陈述可以作为诽谤罪的有效抗辩依据?

在刑法中,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真实陈述作为诽谤罪的抗辩依据,其核心在于“真实性”。如果被告能够证明其所陈述的内容是真实的,并且不存在主观恶意或明知虚假而故意为之的情况,则可以有效对抗诽谤罪的指控。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陈述内容本身真实,但如果在陈述过程中存在过度夸大、歪曲事实或者选择性披露部分事实以达到贬损他人名誉的目的,也可能构成诽谤。此外,即便陈述真实,但在没有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公开他人的隐私也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也明确指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但同时,司法实践中对于真实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只要不存在恶意歪曲和诽谤意图,通常会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

3. 我国法律同时也强调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权,《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这意味着即使陈述真实,也可能因侵犯隐私而不受法律保护。

真实陈述作为诽谤罪的有效抗辩依据,必须满足完全真实、无恶意扭曲、不侵犯他人隐私权以及符合公众知情权等条件。

“真实陈述”在诽谤罪案件中是否构成绝对抗辩事由?

在刑法中,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人格权,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真实陈述作为一项可能的抗辩事由,理论上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免于承担诽谤责任的理由。根据“无过错即无罪”的原则,如果被告能够证明其所表述的内容完全基于客观事实,并且其目的并非出于恶意损害他人名誉,那么即使这些言论对他人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评价降低,也不构成诽谤罪。

“真实陈述”并非绝对的抗辩事由。在司法实践中,即使陈述内容真实,但如果在表达方式、场合、时机等选择上存在明显不当,超出了公众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的合理边界,导致他人社会评价显著降低,也可能被认定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从而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至于刑事责任,还要看具体情节是否达到了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同时,该解释也明确了即使信息基本属实,但故意进行歪曲、篡改,引发社会不良影响的,也可能构成犯罪。

3. 在民法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即使所述内容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违反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隐私权或其他合法权益,仍可能构成侵权。

被告在诽谤罪中主张所述内容为事实可以作为其辩护的理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陈述真实就必然能免除法律责任。判断是否构成诽谤罪还需要综合考虑陈述内容的真实性、披露方式、目的及后果等多种因素。在此类案件中,建议当事人在律师指导下,依法依规收集、提供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汇集了全国各地3万+注册会员律师,为您提供全方位解决问题的保障。点击下方按钮在线咨询,我们将免费为您推荐专业律师,让您无后顾之忧。选择大律师网,让我们成为您的坚强后盾!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法律常识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