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过失犯罪被害人谅解是否必然减轻过失犯罪的刑罚?

过失犯罪的认定 2024-02-25    人已阅读
导读:过失犯罪中,被害人谅解是否必然减轻刑罚,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法律原则。虽然被害人的谅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告人悔罪表现和社会危害性的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其必然导致刑罚的减轻。法官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被告人的犯罪情节、社会影响以及是否取得被害人谅解等。

过失犯罪被害人谅解是否必然减轻过失犯罪的刑罚?

在刑法体系中,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主要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以及悔罪表现等因素来确定。被害人谅解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之一,对于法院量刑具有参考价值,它通常被认为可以反映被告人的悔罪态度和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的努力,从而可能对量刑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获得被害人谅解,就必然能够减轻刑罚。如果过失犯罪的情节严重,造成的社会危害极大,即使取得了被害人谅解,法院仍可能依法判处较重刑罚。反之,即便没有得到被害人谅解,但如果被告人在案发后有真诚悔罪表现,采取了有效补救措施,也可能在法定刑幅度内从轻处罚。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三条:“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形的,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等相关司法解释中,都将“取得被害人谅解”列为酌定量刑情节,但均未明确规定其必然导致刑罚的减轻。

犯罪过失后的积极赔偿能否作为从轻情节考虑?

在刑法体系中,犯罪后的态度和行为是量刑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犯罪过失发生后,行为人如果能够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表现出真诚悔罪的态度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和司法实践,法院在量刑时可以将此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首先,积极赔偿能体现行为人的悔罪表现和社会危害性降低的程度。行为人通过实际补偿行动,尽可能地消除了犯罪行为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实际损害,有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符合我国刑法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因过失犯罪造成他人物质损失的行为人,在案发后积极赔偿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或者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视为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法发〔2017〕7号)第三部分“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第9条规定:“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表现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积极赔偿但未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

犯罪过失后的积极赔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从轻情节被法官在量刑时予以考虑,但具体的从轻程度还需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由法院依法裁量。

过失犯罪中,被害人谅解并非决定刑罚轻重的唯一或决定性因素,而是法官在综合考量全案情况的基础上作出量刑裁决的一个重要因素。律师在代理此类案件时,除了争取获取被害人谅解外,还应全面展示被告人的其他从轻、减轻处罚情节,以期为被告人争取到公正合理的判决。

〖温馨提示〗想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法律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当您陷入法律纠纷时,欢迎访问大律师网,我们将为您提供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律师帮助!

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推荐相关法律资讯

更多>>

最新法律知识

更多>>
注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