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的财产该怎么继承?
失独老人的财产继承首先遵循遗嘱或遗赠协议,若无则按照法定继承顺序进行。在法定继承中,配偶和父母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继承人。同时,对于扶养较多的人,法律也给予了适当分得遗产的权利。若最终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则遗产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相关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失独家庭可以收养孩子吗?
失独家庭在满足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条件,并遵循法定程序进行收养登记、评估等步骤后,可以收养孩子。
收养人条件:
1、无子女或只有一名子女(但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时可以不受此限制)。
2、有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能力。
3、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4、年满30周岁(夫妻共同收养需双方均年满30周岁)。
5、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同意共同收养。
6、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但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此限制。
被收养人条件:
1、不满14周岁的孤儿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2、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但需注意,此条件在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社会福利机构扶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时可以不受限制)。
【相关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零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零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零五条
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的,办理登记的民政部门应当在登记前予以公告。收养关系当事人愿意签订收养协议的,可以签订收养协议。收养关系当事人各方或者一方要求办理收养公证的,应当办理收养公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收养评估。
〖温馨提示〗了解法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法律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有其他法律问题需要咨询,请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帮助。
4
4
骗婚赔偿,诈骗民事赔偿
骗婚,在法律上通常被视为一种诈骗行为,即以婚姻为诱饵,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且数额较大。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也破坏了婚姻制度的严肃性和社会的公序良俗。
2024被骗婚能索要民事赔偿吗?
骗婚行为如果导致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受害人有权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还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保护婚姻自由,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为受害者提供了法律救济的依据。
【相关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六条
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
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女方骗婚能退还彩礼吗?
女方骗婚能退还彩礼。
如果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男方可以要求女方退还彩礼。
如果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男方同样可以要求女方退还彩礼。
在骗婚的情况下,即使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并共同生活,但如果男方能够证明彩礼的给付导致了自己生活困难,且彩礼的退还符合上述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也有权要求女方退还彩礼。
【相关条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温馨提示〗了解法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法律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有其他法律问题需要咨询,请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