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房产赠与手续有哪些?房产赠与需要交哪些费用?

2020-12-31 浏览:
导读:房产过户有三种方式:继承、买卖、赠与。其中赠与一般是无偿赠予给他人,这个他人可以是子女、父母或朋友等等。那么房产赠与手续有哪些?房产赠与需要交哪些费用?跟着大律师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房产赠与手续有哪些?

房产赠与手续有哪些?房产赠与需要交哪些费用?

  1、签署确认书

  办理房产赠与手续之前,房主需要和受赠人一起到房管局签署确认书,并带齐相关资料。相关资料包括:物业产权证、购买合同、赠与公证书和接受赠与公证书。这两份公证书需两方同时出具,一方面表明无偿赠与行为是赠与人的真实意愿,同时也表示接受赠与是受赠人的真实意愿。

  2、房产评估

  签署好相关的确认书之后,就可以等到房管局派专业房产评估师上门对房屋进行测绘,然后等待房屋评估结果。评估内容一般包括,房产的折旧率、基础建设、水电燃气通讯等情况、基准地价、标定地价、房屋重置价格、底价和补地价。

  3、办理赠与公证

  虽然说在赠与房产的过程中可以不办理公证,但是办理房产赠与公证对房主和受赠人来说都比较保险。办理赠与公证需提供一下材料:赠与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赠与书、赠与物清单及所有权证明。

  4、各项税费

  在房产赠与的过程中,受赠人还需要缴纳各项税费,其中包括契税、印花税和登记费,契税为房屋总评估值的3%,印花税为总评估值的0.5%,房地产权转移登记费以当地房管局定价为准。但是如果赠与人和受赠人是直系亲属,就可以免除契税。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是土地出让金,按所受赠物业的房产性质而定。

  5、办理新房产证

  房产赠与的最后一步就是办理新的房产证。

房产赠与需要交哪些费用?

房产赠与手续有哪些?房产赠与需要交哪些费用?

  一、营业税

  依据现行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视同发生应税行为,原则上,赠与人是需要缴纳营业税的,缴纳营业税的税率是5%。

  1、近亲属和具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人之间赠与房产,以及发生继承、遗赠取得房产的,免征营业税。

  2、其他人之间的房产赠与行为,应依法缴纳营业税。但若其他人之间赠与的房产达到一定年限的,符合免征营业税条件的,仍可以免征营业税,比如,个人将购买满5年的住房对外赠与的,可免征收营业税。

  二、附加税

  附加税是有赠与人负担的,只有在需要征收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的前提下才会征收,按应缴纳营业税的一定比例缴纳,具体比例为: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3%)。

  三、契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房地产交易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税收管理有关问题通知》中第一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对于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行为,应对受赠人全额征收契税。因此,赠与房产的领受人需要全额缴纳契税,按照3%的比例缴纳。

  四、印花税

  印花税,是需要全额缴纳的,由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按照0.05%的比例缴纳。

  五、个人所得税

  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第一条规定,以下情形的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1、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2、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

  3、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其他人之间的赠与行为,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六、公证费

  赠与过户需要先到公证处进行公证处理,公证书出来之后和原产权人一起到房管局进行分成赠与。公证需要缴纳相应的费用,一般为0.3%的房款。

  七、其它费用

  纳测绘费:1.36元/平米

  权属登记费及取证费:150元以内

房产赠与什么时候过户?

房产赠与手续有哪些?房产赠与需要交哪些费用?

  房产过户时间没有明确,以双方的约定为准。

  房产赠与是指一方当事人自愿将自己的私有房产无偿给予另一方所拥有,对方当事人也愿意接受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亲属或朋友之间。房产赠与属于房地产交易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房产赠与同其他形式的房地产交易有所区别,在房产赠与行为发生时,当事人只有按照房产赠与的有关特殊要求和程序办理正式的手续。根据《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规定,受赠的房屋,须提交房屋所有权证、赠与书和契证,到房地产管理机关办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而且只有办理了正式的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房屋赠与才算是具有了法律效力。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延伸阅读

更多>>

更多推荐相关资讯

更多>>

最新法律知识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