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自首或补缴税款能否减轻偷税罪责?

大律师网 2024-03-09    人已阅读
导读:自首和补缴税款是两种可能对偷税罪责产生影响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减轻处罚的情节,但并不能完全免除刑事责任。

自首或补缴税款能否减轻偷税罪责?

首先,对于自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偷税行为人在犯罪事实未被司法机关发觉前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偷税行为的,可以视为自首,有可能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

其次,关于补缴税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四款规定,纳税人偷税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这表明,偷税行为人在被追缴后及时补缴税款、滞纳金并接受行政处罚的,有机会避免被追究刑事责任。

自首和补缴税款虽能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但并不意味着必然能够完全豁免刑事责任,尤其是对于偷税数额巨大、情节严重或者多次偷税的行为人,司法机关仍会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自首;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四款:偷税罪及法定减免刑事责任的情形。

偷税罪的追诉时效是多久?

偷税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属于经济犯罪的一种,适用于刑法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追诉时效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对犯罪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超过这个期限,除非存在特定的延长或中断事由,原则上将不再追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不同的犯罪因其法定最高刑不同,追诉时效也不同。对于偷税罪而言,其追诉时效主要依据该罪名可能判处的刑罚来确定。偷税罪的量刑范围在刑法第二百零一条有明确规定,即偷税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偷税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偷税罪的追诉时效具体如下:

1. 对于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偷税罪,追诉时效为五年。

2. 对于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偷税罪,追诉时效为十年。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偷税罪中单位犯罪如何处理?

在处理偷税罪中的单位犯罪时,我国刑法采取的是双罚制原则,即对单位进行处罚的同时,也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具体而言:

1. 单位犯偷税罪的,除对其处以罚金外,还需要追究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这里的“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具有独立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组织。

2.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主要是指在单位中对违法行为起决定、批准、纵容、指挥等作用的领导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则是指具体实施偷税行为或者对偷税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工作人员。

3. 对于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根据其在犯罪中的具体情节和所起的作用,按照个人犯偷税罪的规定定罪量刑,他们可能会面临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同时,《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刑法》第三十一条进一步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对于偷税罪中的单位犯罪,既要依法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罚金),也要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自首和及时补缴税款确有减轻偷税罪责的可能性,但是否能够实际减轻乃至免除刑事责任还需结合具体案情、偷税数额、次数以及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对于企业或个人来说,合法合规纳税是最基本的义务,任何企图逃避税收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的严惩,而一旦发生偷税行为,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咨询专业律师以寻求合法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法律风险。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拥有超过3万+注册会员律师,为您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专业支持。点击下方按钮在线咨询,我们将免费为您推荐专业律师,让您省心省力。选择大律师网,相信我们的实力!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法律资讯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