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电信诈骗中个人信息保护有何规定?
首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任何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而在电信诈骗中非法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更是严惩对象。其次,《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要求网络运营者应当确保收集、使用的个人信息合法、正当、必要,并对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或毁损。此外,《民法典》对于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也有明确规定,赋予公民对其个人信息享有知情权、决定权以及请求救济的权利。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至一千零三十九条
如何认定个人信息在电信诈骗中的非法获取?
在电信诈骗案件中,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主要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具体到电信诈骗,认定个人信息非法获取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非法性:行为人未经信息主体同意或者其他合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如通过黑客攻击、网络爬虫技术等手段窃取。
2. 明知故犯:行为人明知其获取的个人信息系非法所得,仍予以获取并用于实施电信诈骗。
3. 目的不正当:获取个人信息是为了进行电信诈骗等违法活动,而非出于正常业务需要或经用户授权。
4. 情节严重: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数量较大,或者对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实际损害,或者社会影响恶劣等。
【法律依据】
1.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以及“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具体情形。
在处理电信诈骗案件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将依据上述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结合具体案情,来认定个人信息是否属于非法获取。
法律上如何界定电信诈骗中“明知故犯”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
在电信诈骗案件中,对于个人信息泄露行为是否构成“明知故犯”,主要依据其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来界定。根据刑法理论,犯罪行为的成立需具备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即行为人不仅要有违法行为(泄露个人信息),还需对这一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有明确认识,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具体到电信诈骗中的个人信息泄露,“明知故犯”通常表现为行为人清楚知晓自己所泄露的个人信息将被用于非法活动(如诈骗、盗窃等),并且在此明确认知下仍故意泄露。例如,行为人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主动出售或者提供他人的个人信息给电信诈骗团伙;或者行为人在得知对方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实施诈骗后,仍然疏于履行保密义务,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中,明知他人利用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提供的,应视为情节严重。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为合法经营活动而非法购买、收受本解释第五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三)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
若在电信诈骗案件中,行为人明知个人信息将被用于诈骗等犯罪活动,仍然泄露该信息,则可认定其行为构成“明知故犯”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在电信诈骗案件中,通过多部法律建起严密的个人信息保护网,严厉打击非法获取、使用和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无论是公检法机关还是相关企业及个人,都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切实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以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个人信息保护能力,与法律制度形成合力,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犯罪活动的发生。
【温馨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有助于维护自身权益。遇到法律问题时,欢迎访问大律师网,我们将为您匹配到经验丰富、案例众多的本地律师,助您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