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如何区分刑讯逼供与一般的取证不当行为?

大律师网 2024-03-20    人已阅读
导读:刑讯逼供和一般的取证不当行为在刑事诉讼中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违法行为,前者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人权的严重侵犯,而后者则主要涉及证据收集程序的合法性问题。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的具体方式、程度及其对被取证人权利的影响。

如何区分刑讯逼供与一般的取证不当行为?

1.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以及采用其他残酷的手段,迫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背意愿作出供述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导致了供述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更直接侵害了被追诉人的身体权、人格尊严和辩护权等基本权利,其非法性更为严重。

2. 一般的取证不当行为通常指在取证过程中,虽然未达到刑讯逼供的程度,但违反了法定程序规定,如未经合法授权或通知辩护律师在场即进行讯问,或者采用欺骗、引诱等方式获取证据等。这些行为虽不构成对被取证人人身权益的直接暴力侵犯,但也影响了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可能导致相关证据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严禁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2. 同时,《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对刑讯逼供罪进行了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刑讯逼供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刑讯逼供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具体包括公安、国家安全、监狱管理机关的侦查人员,以及在刑事诉讼中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的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 主观要件: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刑讯逼供,仍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目的是为了获取口供或者其他证据。

3. 客观要件: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或者其他证据的行为。"肉刑"通常指的是对身体直接施加疼痛和折磨的方式,如殴打、捆绑、电击等;"变相肉刑"则指虽不直接伤害身体,但通过精神折磨、剥夺基本生活条件等方式达到与肉刑类似效果的行为。

4. 结果要件:刑讯逼供行为导致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迫作出了供述或者提供了证据,但该结果并不是刑讯逼供罪成立的必备条件,即使没有取得口供或证据,只要实施了刑讯逼供行为,也可能构成本罪。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明确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此条文确立了刑讯逼供罪的法定刑,并明确了刑讯逼供行为的禁止性规定。

刑讯逼供罪中“刑讯”的定义是什么?

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其中,“刑讯”是该罪名的核心要素之一。

"刑讯"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依法参与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人员。

2. 行为方式:实施了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肉刑或变相肉刑。肉刑通常指的是直接对人身施加物理性暴力,如殴打、折磨等;变相肉刑则指虽然未直接对身体造成明显的物理伤害,但却通过其他手段给被讯问者造成极大的生理或心理痛苦,迫使其作出供述的行为,例如长时间不让休息、饥饿、冷冻、恐吓等。

3. 行为目的:目的在于逼取口供,即迫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做出符合讯问者意图的陈述或承认。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也明确指出,严禁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包括刑讯逼供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方法收集证据。“刑讯”在刑讯逼供罪中的定义具有明确的法律边界和严格的禁止性规定。

区分刑讯逼供与一般的取证不当行为,主要是看是否存在对被追诉人采取肉体折磨或其他残忍手段迫使其作出供述的行为,以及是否因此严重侵犯了其基本人权。无论何种取证不当行为,均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纠正,并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确保刑事诉讼活动的公正与公平,切实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提醒司法工作者在取证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尊重并保护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想要了解更多法律知识吗?关注大律师网,3万+注册律师每天为您提供实用的法律干货。遇到棘手的法律问题?点击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他们将从专业角度为您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法律资讯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