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保密协议无效的五种情形有哪些?

大律师网 2025-08-29    人已阅读
导读:在商业活动及职场环境中,保密协议是保护企业商业秘密、技术信息等的常用手段。然而,并非所有保密协议都具备法律效力,一旦协议出现特定情形,可能被判定无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保护作用。

保密协议无效的五种情形有哪些?

  保密协议无效通常存在以下五种情形:

  协议内容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如涉及违法犯罪活动的保密约定。这种情况下,协议因违背公序良俗而无效。

  协议主体不具备签订保密协议的资格或能力,例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保密协议。因为其无法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的认知和判断,所以协议无效。

  协议是在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迫使对方签订的情况下成立的。这种非自愿的协议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保密协议约定的保密范围、保密期限等条款不明确,导致无法实际履行,从而使协议失去意义,被认定为无效。

  协议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而签订的保密协议,也属于无效协议。这种行为违反了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公共利益。

保密协议无效的五种情形有哪些?

保密协议怎么认定泄密?

  认定泄密需满足三个核心要件,且需结合保密协议的具体约定。

  首先,需明确“保密信息的范围”这是认定泄密的前提。

  若协议中未明确界定保密信息,或约定的信息已属于公开信息,则即便信息被披露,也难以认定为泄密。

  其次,需证明存在“未经许可的披露或使用行为”。

  即不得未经权利人同意,向协议外第三方披露、允许第三方使用,或自行用于协议约定外的目的。

  最后,需判断是否“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后果”。

  若披露的保密信息虽未经许可,但未给权利人造成实际损失,或信息本身商业价值极低,可能影响泄密的认定;

  反之,若因泄密导致企业客户流失、技术被抄袭、商业计划被打乱等实际损失,或存在明确的损害风险,则会直接支持泄密的认定。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法律资讯

更多>>

相关咨询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