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的必备法律程序有哪些?
首先,专利转让双方应签订书面的专利转让合同,明确转让的内容、价格、支付方式等条款。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条的规定,专利权的转让应当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意味着,只有在完成登记后,专利权的转让才具有公示效力。此外,如果专利涉及国有或者集体财产,还需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条规定:“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专利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如何分配?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主要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即原告需要承担初步的举证责任原告需要证明以下几点:
1. 原告是专利权人或者有权提起诉讼的其他权利人;
2. 被告实施了涉嫌侵权的行为;
3. 被告的行为构成了对原告专利权的侵犯。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如侵权行为的隐秘性或者原告难以获取证据,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举证责任转移的规则,即要求被告提供相关证据。这是基于《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当一方当事人控制着有关案件事实的证据,且该证据对另一方当事人至关重要,而另一方当事人无法自行收集时,法院可以依申请或职权要求该当事人提交证据。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虽然该法本身并未直接规定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但其确立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应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为专利侵权诉讼提供了法律基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 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 第六十七条: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查收集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主动调查或者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调查收集。涉及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主动调查收集证据。对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证据,应当保密。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了专利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例如对于技术特征的对比、侵权损失的计算等,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专利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主要由原告承担,但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可能会要求被告提供相关证据。
如何判断是否符合专利授权条件?
专利授权条件主要涉及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个基本要素,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以下是对这三个要素的详细解释:
1. 新颖性:这意味着申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必须在申请日之前,没有被公开记载或者使用过。如果在公开的文献中或者公众的使用中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方案,那么该专利申请就不具备新颖性。
2. 创造性:对于发明专利,需要有显著的进步,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实用新型专利,需要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这意味着专利技术不能仅仅是现有技术的简单组合或者微小改动,必须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3. 实用性:专利技术必须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它必须具有实施的可能性,并且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二条,对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具体判断标准进行了细化规定。
3. 《专利审查指南》也提供了具体的审查标准和操作规程,用于指导专利审查员进行实质审查。判断一个专利申请是否符合授权条件,需要综合考虑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参考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
专利转让在需要经过签订合同、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以及可能的国有资产审批等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建议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以确保每一步都符合法律规定,避免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同时,合同的条款应详细明确,以保障各方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