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2024年刑法中伪造货币罪是否涵盖虚拟货币?

大律师网 2024-03-22    人已阅读
导读:刑法中,伪造货币罪是否涵盖虚拟货币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对此尚未有明确、直接的规定,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及法律规定的精神,可以推断出伪造虚拟货币的行为可能构成其他相关犯罪。

刑法中伪造货币罪是否涵盖虚拟货币?

刑法第一百七十条明确规定了伪造货币罪,指的是伪造人民币和外币的行为。虚拟货币虽非法定货币,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流通性。尽管现行刑法并未明文规定伪造虚拟货币的行为属于伪造货币罪,但伪造并使用虚拟货币进行交易,损害他人财产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等其他罪名。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条:伪造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虽然未直接涉及虚拟货币,但其对新型支付手段的保护精神可延伸适用。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等规范性文件中,明确了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但对于以非法方式制造、发行或使用虚拟货币的行为,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刑法第167条规定的伪造货币罪与诈骗罪有何区别?

刑法第167条规定的伪造货币罪与诈骗罪虽然都属于侵犯财产的犯罪,但两者在犯罪行为方式、侵害的法益以及具体构成要件上存在明显差异。

1. 伪造货币罪:

- 犯罪行为:本罪的行为方式主要是指非法制造、变造国家货币或者国家授权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这种行为直接破坏了国家对货币发行的专有权和货币的公共信用,影响金融秩序。

- 法益侵害:主要侵害的是国家对货币发行的管理秩序和社会公众对法定货币的信任。

- 构成要件:行为人主观上明知是伪造货币而故意为之,客观上实施了伪造行为,即构成此罪。

2. 诈骗罪:

- 犯罪行为:诈骗罪的行为方式通常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此错误认识自愿交付财物。

- 法益侵害:主要侵害的是公民个人或单位的财产权益以及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安全和诚信原则。

- 构成要件: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通过欺诈手段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因此处分财物。

法律依据:

1. 刑法第167条规定:“伪造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二)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的;(三)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2. 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伪造货币罪与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方式及侵害的法益不同,前者侧重于对货币管理制度的侵犯,后者则侧重于通过欺骗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虽然我国刑法中伪造货币罪目前尚不直接涵盖虚拟货币,但是伪造虚拟货币并以此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依然可能构成刑法中的其他犯罪,如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等,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随着虚拟货币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的立法可能会对此类行为作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制。在实务操作中,律师应当密切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更新,为当事人提供准确、全面的法律服务。

〖温馨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有助于维护自身权益。遇到法律问题时,欢迎访问大律师网,我们将为您匹配到经验丰富、案例众多的本地律师,助您一臂之力!

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相关法律资讯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5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