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主观故意?
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主观故意,通常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为人对所生产或销售的产品存在质量缺陷的认知程度,即行为人是否明知产品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要求;其次,行为人对于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是否有明确预见;再次,行为人在预见危害后果的情况下,仍决意实施该行为,表现为积极追求或消极放任。如果以上三个方面均得到证实,则可以推定行为人具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主观故意。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其中,“明知”等词语表明了对于主观故意的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明知’,是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应当知道’:……”
伪劣产品如何界定?
伪劣产品是指在产品质量上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明示采用的标准,或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商品。其界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产品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根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应当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于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企业应按照行业惯例或合同约定的标准组织生产。
2. 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或者其他质量标志,误导消费者认为该产品具有某种质量特性的行为,也属于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
3.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将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厂名、厂址的商品,或者将质量低劣的商品冒充质量优良的商品进行销售的行为,均属于伪劣产品范畴。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二)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三)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2. 同法第五十条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亦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和处罚规定。
伪劣产品犯罪中“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在伪劣产品犯罪中,"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标准是指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其性质、程度已经达到了一旦使用或食用,极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甚至不可逆的危害。这种判断通常需要结合产品的实际状况、相关质量标准、医学鉴定以及专家意见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判。
具体而言,例如食品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药品中主要有效成分严重不足或含有禁止使用的物质、医疗器械的功能性失效等都可能构成“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这里的“严重危害”不仅包括对人体健康的直接伤害,也包括可能引发的慢性疾病或者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病人)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情形。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 对于其他类型的伪劣产品,如化妆品、日用品等,若其质量缺陷达到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同样可以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在处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件时,司法机关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结合全案证据材料,深入剖析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及其对产品质量的认识,从而准确判定是否存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主观故意。只有全面、客观、公正地认定主观故意,才能实现对这类犯罪的有效打击与预防,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汇聚了全国各地3万+注册会员律师,为您提供高效解决问题的一站式服务。点击下方按钮在线咨询,我们将免费为您推荐专业律师,让您轻松应对各种挑战。选择大律师网,放心依赖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