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在纠纷中的义务有哪些?
1. 知情同意权保障义务:医疗机构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前,应当向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如实告知病情、诊疗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替代方案等内容,确保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作出同意(《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
2. 患者隐私保护义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不得泄露,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六条)。
3. 病历资料管理义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保证其真实、完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三条)。在医疗纠纷中,病历资料是确定事实、判断责任的重要依据。
4. 医疗事故处理义务: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可能引发医疗事故的医疗安全隐患后,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按照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四条)。
5. 赔偿责任履行义务:医疗机构因过错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在医疗纠纷解决过程中,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调解、仲裁或诉讼程序,依法履行赔偿义务。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3.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4.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纠纷中的责任如何认定?
在医疗纠纷中,责任认定主要涉及医方是否存在过错、该过错与患者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过错程度等核心要素。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医疗损害责任的认定遵循过错责任原则,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因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 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有过错:这通常需要通过审查病历资料、医疗操作规程、行业规范和专家意见等来确定,判断医方是否违反了与当时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如诊断错误、治疗不当、未尽告知义务等。
2. 因果关系:即医方的过错行为直接导致了患者的损害后果,如果没有医方的过错行为,患者可能不会遭受此种损害。此环节通常需要借助医学鉴定来进行明确。
3. 过错程度与赔偿责任大小的关系:依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如果医方存在部分过错,应按照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2. 同法第五十七条也指出:“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医疗损害责任的认定、举证责任分配、医疗产品责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也是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
医疗机构在医疗纠纷中不仅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更需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尊重并保护患者的各项权益,妥善应对医疗事故,积极履行赔偿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同时,我们建议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是您获取法律知识的绝佳平台!在这里,您可以关注3万+注册律师的日常科普,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遇到法律问题?点击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他们将为您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