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与侵占罪定义有何不同?
1. 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关键在于行为人通过欺骗手段使受害人自愿交付财物。
2. 侵占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侵占罪是指将代为管理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侵占罪的焦点在于行为人原本已经合法持有或管理他人的财物,但后来非法地将其据为己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财产追缴程序的启动条件?
财产追缴程序通常在涉及刑事犯罪、行政违法行为或者民事纠纷等情况下启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被非法侵占、挪用或损失的财产。财产追缴程序的启动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 存在违法行为:必须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存在违法行为,如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导致了财产的非法转移或损失。
2. 财产与违法行为有关:被追缴的财产应当是直接或间接因违法行为产生的,或者与违法行为有直接关系。
3. 追缴的必要性:只有在追缴财产对于恢复被害人的权益,或者对于防止、减少犯罪行为的后果,或者对于惩罚和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时,才会启动财产追缴程序。
4. 法律授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有权机关(如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才能启动财产追缴程序。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4条:“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98条至第307条,规定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和处理,以及对违法所得的追缴程序。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51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措施,其中包括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的回答和法规引用,具体案件的处理应以实际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为准。
诈骗罪与侵占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诈骗罪强调的是骗取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财物,而侵占罪则是在已经合法占有他人财物的基础上,非法地将其据为己有。两者的犯罪行为方式、主观意图以及涉及的财物状态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法律认定和量刑上也会有所区别。
温馨提示: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审判尺度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别,因此遇到法律问题时,建议尽快咨询专业律师。大律师网作为您身边的法律服务平台,汇聚了全国各地3万+高效率、服务评价好的专业律师团队,您可以直接在线咨询我们,省时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