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网络借贷逾期未还,是否构成诈骗罪?

网络借贷利息 2024-04-24    人已阅读
导读:网络借贷逾期未还并不必然构成诈骗罪。是否构成诈骗罪需根据借款人的主观意图、行为方式、客观事实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单纯的逾期未还款行为,一般属于民事违约,应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但若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等诈骗犯罪行为,则可能触犯诈骗罪。

网络借贷逾期未还,是否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上的行为。对于网络借贷逾期未还是否构成诈骗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1. 主观故意:诈骗罪的构成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网络借贷中,借款人逾期未还,如果是由于经济困难、暂时无力偿还等非恶意原因导致,且有意愿并积极寻求偿还债务的方式,通常不满足诈骗罪的主观要件。反之,如果借款人借款时即无偿还意图,甚至虚构事实、伪造资信骗取贷款,明显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则可能构成诈骗。

2.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在贷款过程中,借款人是否存在虚构个人财产状况、收入情况、贷款用途等重要信息,或者隐瞒重大负债、不良信用记录等事实,使出借方产生错误认识而发放贷款。如无此类行为,仅是逾期未还,难以认定为诈骗。

3. 损失与行为的因果关系:出借方的损失(即未能按期收回贷款)必须是由借款人的诈骗行为直接造成。如果借款人虽逾期未还,但并无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诈骗行为,出借方的损失主要是由于市场风险、借款人经济状况变化等正常商业风险所致,不应归咎于诈骗。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对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及“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进行了详细规定。

逾期未还,能否对网络借贷借款人进行人身攻击?

对于“逾期未还,能否对网络借贷借款人进行人身攻击”的问题,从现行法律体系出发,答案是明确的否定。无论借款人是否逾期未还,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均属于违法行为,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更触犯了多项法律法规,严重侵犯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人身攻击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民法典第109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110条进一步明确,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对网络借贷借款人进行人身攻击,可能侵犯其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构成侵权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若人身攻击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或者寻衅滋事罪刑事犯罪。如《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网络借贷平台或出借人在催收过程中,不得通过侮辱、诽谤、恐吓等方式侵犯借款人的人身权益,否则将面临刑事责任追究。

再者,我国对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法规也严禁采用违法手段进行催收。《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贷款人应当依法合规开展贷款清收,严禁任何暴力、胁迫、恐吓、骚扰、侮辱、诽谤、欺诈以及其他违反公序良俗、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催收。对借款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明显违反了上述规定,不仅可能导致贷款人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也可能影响其在司法程序中的合法权利主张。无论网络借贷借款人是否逾期未还,对其进行人身攻击都是法律所禁止的。债权人应采取合法、合理的途径追讨债务,如协商还款、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等,而非诉诸于违法的人身攻击行为。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第109条: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 第110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第246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 《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明确规定贷款人应当依法合规开展贷款清收,严禁采用暴力、胁迫、恐吓、骚扰、侮辱、诽谤、欺诈以及其他违反公序良俗、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催收。

网络借贷逾期未还并不一定构成诈骗罪,关键在于借款人的主观意图、行为方式以及是否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诈骗行为。对于出借方而言,当遇到借款人逾期未还的情况,应理性判断其性质,如认为可能存在诈骗嫌疑,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借款人,应当诚信履行借贷合同,避免因逾期未还引发的法律风险。在任何情况下,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依法合规进行网络借贷活动,既是保障各方权益的基础,也是构建健康金融秩序的必要条件。

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推荐相关法律资讯

更多>>

最新法律知识

更多>>
注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