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法律如何定义商业敲诈行为?

大律师网 2024-04-23    人已阅读
导读:商业敲诈行为是一种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原则的违法犯罪行为,其法律定义涉及对相关主体以非法手段谋取经济利益,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模式的精确刻画。本文将从法律角度解析商业敲诈行为的构成要件、表现形式及法律责任,并援引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旨在清晰阐述我国法律对商业敲诈行为的定义。

法律如何定义商业敲诈行为?

1. 构成要件:

商业敲诈行为的构成需满足以下四个基本要件:

(1)主体:实施商业敲诈行为的主体通常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即市场主体。

(2)主观方面: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或迫使他人接受不利条件的目的,表现为直接故意。

(3)客观方面: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威胁、恐吓、强迫等手段,使对方在非自愿、不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交付财物、签订合同或作出其他财产性让步。

(4)客体:商业敲诈行为侵犯了市场经济秩序和他人的财产权益。

2. 表现形式:

商业敲诈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样,如捏造产品质量问题、虚构债权债务、散布负面信息、利用职权或优势地位胁迫交易、恶意诉讼等,均旨在迫使对方基于恐惧或错误认知而作出经济上的妥协。

3. 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对商业敲诈行为可处以刑事处罚。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四)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勒索未遂法律责任是什么?

“勒索未遂”是指行为人具有勒索的故意,并已着手实施勒索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即勒索行为未能实现其预期的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根据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以及对敲诈勒索罪的定义,勒索未遂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敲诈勒索罪在《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中予以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勒索未遂属于犯罪未遂形态,尽管犯罪目的未达成,但行为人仍需承担刑事责任,具体量刑时可参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2. 行政责任:若勒索未遂行为尚未达到刑事追诉标准,但违反了治安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关于“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的规定,公安机关有权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3. 民事责任:虽然勒索未遂并未实际造成被害人的财产损失,但在实施勒索过程中可能给被害人造成精神损害或其他间接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如第一百二十条(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等,被害人有权要求行为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若存在实际损失,还可能要求赔偿。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的定义及处罚原则。

- 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罪及其法定刑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 第四十九条:对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行为的行政处罚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第一百二十条: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

-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勒索未遂虽未实际取得财物,但仍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具体量刑时可参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根据行为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承担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如何处理网络诽谤勒索事件?

网络诽谤勒索事件涉及两个主要的违法行为:网络诽谤与勒索。

1. 网络诽谤: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网络诽谤是指行为人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

- 主观故意:行为人明知所发布的信息为虚假或未经证实,仍故意为之;

- 虚构事实:发布的信息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对他人的人格、品行、声誉等造成贬损;

- 公开传播:在互联网等公众可访问的平台上传播上述信息;

- 造成损害:被诽谤者的名誉权实际受到损害。

2. 勒索:根据《刑法》第274条的规定,勒索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实行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在网络诽谤勒索事件中,行为人可能以继续或扩大散布诽谤信息为威胁,迫使被诽谤者交付财物或满足其他非法要求。其构成要件包括:

- 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意图通过威胁手段获取他人财物;

- 威胁或要挟行为:如以继续或扩大散布诽谤信息相威胁;

- 强行索取财物:被威胁人因恐惧而被迫交付财物或满足其他非法要求。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第1024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 第1183条: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年修正)

- 第274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5日公布)

- 第2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4. 《网络安全法》(2016年11月7日发布)

- 第47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三、处理步骤与建议

1. 固定证据:受害者应第一时间保存相关网络诽谤内容的截图、链接、发布时间、浏览量、转发量等信息,以及勒索信息、对话记录、转账记录等,形成完整证据链。

2. 报警处理:鉴于网络诽谤勒索涉及刑事犯罪,受害者应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交已收集的证据,请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3. 提起民事诉讼:受害者可同时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判令诽谤者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

4. 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依据《网络安全法》规定,受害者可以通知相关网络平台,要求其删除诽谤信息,网络平台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应对损害扩大部分与诽谤者承担连带责任。

5. 专业律师协助:鉴于此类案件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和取证工作,建议受害者聘请专业律师提供全程法律服务,确保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处理网络诽谤勒索事件需结合民法、刑法相关规定,通过固定证据、报警、提起民事诉讼、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等方式,多管齐下,有效打击犯罪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国法律对商业敲诈行为的定义涵盖了主体、主观目的、行为手段、侵害客体以及法律责任等多个维度,旨在全面打击此类破坏市场秩序、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行为。企业或个人在商业活动中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防范并抵制商业敲诈行为,维护公平、公正、健康的市场环境。若遭遇商业敲诈,应及时寻求法律援助,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身权益。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商业敲诈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惩犯罪分子,净化市场生态。

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更多推荐博文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4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